第七幕沒有歸屬感的孤獨 2、目的不同的一次行動(1 / 2)

第七幕沒有歸屬感的孤獨 2、目的不同的一次行動

努爾哈赤扔下的後金圈子,本身就是一個爛攤子。代善有自知之明,當初沒有去爭當一把手,他不想做操心的苦主,隻想做省心的王爺。

這個爛攤子,到皇太極手裏沒過幾個月,東北就出亂子了。

東北朝鮮的亂子,從來就沒斷過。朝鮮,隻承認大明,不承認後金。在努爾哈赤去世前的一兩年內,朝鮮在很多地方上,都支持明政府。

許多漢人不能忍受後金政府橫征暴斂、濫殺無辜的政策,紛紛逃到朝鮮。後金政府曾經明確要求朝鮮政府,對逃到朝鮮的難民,應該悉數遣返。朝鮮政府對後金的要求置之不理,卻把逃過鴨綠江的遼民,遣送到明朝去。

這還是小事,最讓後金政府無法接受的是,朝鮮允許明朝政府在其領土上駐兵。明朝將領毛文龍,常年在朝鮮皮島駐兵。不堪忍受後金政府暴政的老百姓,跑過去有數十萬人之多,被朝鮮當局安置在鐵山、蛇梁等地。

毛文龍以皮島、鐵山為據點,不斷騷擾後金政府後方。在1624-1626年,他分批次派人沿鴨綠江,或跨長白山襲擊後金的耀州、鞍山驛、薩爾滸等地,鬧得後金不得安寧。

朝鮮政府允許明兵和漢族難民,耕種他們的土地。對於剛過去的難民,在經濟上還給予補助和救濟。

1626年冬,皇太極即位後,朝鮮政府一次性撥給毛文龍的軍隊1萬石糧食。毛文龍又要求朝鮮政府再補助4萬石,朝鮮方麵欣然接受。

朝鮮這麼做,分明是向後金政府叫板,不把皇太極的新政府放在眼裏。皇太極心裏一直惦記著北京皇宮裏的龍椅。如果他不把朝鮮製服,想打到北京去,那是不可能的事兒。隻要他的軍隊離開沈陽,毛文龍就會派兵到他的地盤上來。

1627年,剛過完年,還沒過正月十五,皇太極就等不及了。

他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議,商議征討朝鮮的有關事宜。朝鮮是後金圈子裏每個人的心病,出兵朝鮮是當務之急,沒人反對。關鍵的問題,就是誰擔任這次出兵的總指揮。

阿敏自動請纓,要求帶兵出征朝鮮。代善、莽古爾泰與其他貝勒舉手支持。

阿敏有他的打算,這次帶兵出去,占據朝鮮,是他脫離後金圈子的最佳時機。代善、莽古爾泰等其他貝勒支持阿敏,是因為他們認為,阿敏對朝作戰經驗豐富,是出征朝鮮的不二人選。

阿敏對朝作戰,確實算得上經驗豐富。

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派阿敏率領2000兵馬,迎擊東路明軍。阿敏在瓦爾喀什山穀,設下埋伏。等到劉筵率領的明軍主力部隊通過後,斷其退路,與代善、皇太極等人把明軍包圍、殲滅。阿敏隨即進軍富察之野,重創朝鮮軍主力部隊,迫使朝鮮領兵元帥薑弘率餘部5000多人投降。

1621年,在朝鮮駐軍的明將毛文龍,由朝鮮境內出兵,攻打鎮江。又是阿敏帶兵5000,經鎮江進入朝鮮,還擊毛文龍部,一舉斬明軍遊擊、千總、兵民1500多人,大獲全勝。

阿敏站出來,主動要求為新領導分憂。但是,皇太極無法高興,他擔心阿敏有去無返。他知道,這次出兵朝鮮,事關重大,隻能勝,不能敗。對朝作戰,阿敏確實是最佳人選,也隻有他去,勝算最大。

萬一他帶著精兵出去,把朝鮮倒是消滅了,阿敏卻留下了,自己還指望誰?思來想去,皇太極決定派阿敏去,不過,他又派出了忠誠他的濟爾哈朗、嶽托,中間派阿濟格、碩托、杜度等人。

皇太極把他的擔心,告訴給濟爾哈朗和嶽托,再三叮囑他們,把前線的情況及時回報,注意阿敏的一舉一動。不論是勝是敗,一定要把阿敏帶回來,實在不成,就采取非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