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迷途的羔羊(3 / 3)

陶冶性格,揚長避短

森田療法認為,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隨著主觀意誌而改變的。無論什麼性格都有積極麵和消極麵。神經質性格特征亦如此。神經質性格有許多長處,如反省強、做事認真、踏實、勤奮、責任感強;但也有許多不足,如過於細心謹慎、自卑、誇大自己的弱點,追求完美等。應該通過積極的社會生活磨煉,發揮性格中的優點,抑製性格中的缺點。

采用森田療法治療神經質患者時,首先要幫助患者認清神經質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其症狀是怎樣發生的,神經質者的性格特征。搞清神經質症的本質對治療有極重要的作用。有些患者弄清了症狀的本質就很快治愈了。在治療過程中,一般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順應自然

森田認為,要達到治療目的,說理是徒勞的。正如從道理上認識到沒有鬼,但夜間走過墳地時照樣感到恐懼一樣,單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隻有在感情上實際體驗到才能有所改變。而人的感情變化有它的規律,注意越集中,情緒越加強;聽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漸消退;在同一感覺下習慣了,情感即變得遲鈍;對患者的苦悶、煩惱情緒不加勸慰,任其發展到頂點,也就不再感到苦悶煩惱了。因此,要求患者對症狀首先要承認現實,不必強求改變,要順其自然。

(1)什麼叫順其自然呢?森田把它看作是相當佛禪的“頓悟”狀態。所謂“頓悟”,就是讓患者認識並體驗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體驗到對超越自己控製能力的平常的事,看得很嚴重而產生抗拒之心,結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經質的旋渦。即由於集中注意於令其感到厭惡的情感,並不斷壓抑這種情感而使之受到強化,經多次反複而培養起他對人極度恐懼的體驗。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使患者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壓抑和排斥它,讓其自生自滅,並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

(2)要認清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神經質患者常常主觀地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隻能有某種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種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極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強烈的劣等感。要改變這一點,就得接受人非聖賢這一事實,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狹隘之心的事實,認識到這是人的精神活動中必然會出現的事情,是一個靠理智和意誌不能改變和決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卻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決定的。因此,不必去對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動,同時,還要認清精神拮抗作用,從心理上放棄對自己的對立觀念的抗拒,認識到人有對生的欲望和對死的恐懼兩種相互對立的心理現象,並接受這種心理現象,而不必為出現死亡的恐怖而恐懼不安,也不必拚除這些令人恐懼的念頭,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衝突之中。

(3)要認清症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症狀。神經質症患者原本無任何身心異常,隻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將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想排斥和控製這種感覺,使注意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認清這一點,對自己的症狀采取接受態度,一方麵不會強化對狀狀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麵,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狀得以減輕直至消除。

(4)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係,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人之所以患神經質症,疑病素質是症狀形成的基礎,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狀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於人的思想矛盾。這一思想矛盾的特征就是以主觀想象代替客觀事實,來“理應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應該放棄徒勞的人為拙策,服從自然。想依靠人為的辦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雞毛上天、河水斷流一樣,不僅不能如願,反而徒增煩惱。此皆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強為之,當然痛苦難忍。然而,何謂自然?夏熱冬寒乃自然規律,要想使夏不熱、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則人為的拙策;按照自然規律,服從、接受,就是順應自然。”針對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實唯真”的觀點,意即“事實即是真理”,並以此作為座右銘。他說:“吾人不要把情緒或想象,誤認為事實來欺騙自己。因為不論你是否同意,事實是不可動搖的。事實就是事實,所以人必須承認事實。認清自己的精神實質,就是自覺;如實地確認外界,就是真理。”隻有使人的主觀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2.為所當為

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兩大類:可控製的事物和不可控製的事物。所謂可控製的事物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誌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而不可控製的事物是指個人主觀意誌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要求神經質症患者通過治療,以學習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製不可控製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製那些可以控製之事,如人的行動。“為所當為”是指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是對順應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

忍受痛苦、為所當為。森田療法認為,改變患者的症狀,一方麵要對症狀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麵還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欲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通常症狀不會即刻消失,在症狀仍存在的情況下,盡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且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症狀起伏,都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什麼,盡管痛苦也要堅持,就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束縛行動的模式。

麵對現實,陶冶性格。森田療法的專家高武良久指出:“人的行動一般會影響其性格。不可否認,一定的性格又會指導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僅僅看到這一方麵,則是一個片麵性的認識。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的行動會造就我們的性格’這一客觀事實。正是這一點,才是神經質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經質患者的精神衝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對引起自己恐懼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鬥了又鬥,但在實際生活中,對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卻采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事實上,單憑個人主觀意誌的努力,是無法脫神經質症狀的苦惱的,隻有通過實際行動,才會使思維變得更加實際和深刻。實際行動才是提高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劑。對此,高武良久舉例說,要學會遊泳,不跳入水中就永遠也學不會遊泳,即使完全不會遊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後再逐步學習必要的技術。與此道理相同,神經質症患者無論怎麼痛苦,也會在別人指導下做到,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自信的體驗。要想見人不再感到恐懼,隻有堅持與人接觸,在實際觸中采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使恐懼感下降,而逐步獲得自信。前麵已經談到,“為所當為”有助於使症狀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將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這就減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內部的精神能量。而與外部世界的實際接觸,又有助於患者認識自身症狀的主觀虛構性。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使內向型性格產生某種改變的過程。

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為所當為”,有助於陶冶神經質性格。這種陶冶並非徹底改變,而是對其性格的不同部分進行揚棄。即發揚神經質性格中的長處;認真、勤奮。富有責任感等,拚棄神經質性格中的致病之處:神經質的極端的內省及完善欲。

由此可見,順應自然既不是對症狀的消極忍受,無所作為,也不是對症狀放任自流、聽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來的規律行事,允許症狀存在,不抗拒排斥,帶著症狀積極生活。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治療原則的著眼點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這種治療原則還反映了森田療法對意誌、情感、行動和情格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即意誌不能改變人的情感,但意誌可以改變人的行為;通過改為人的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情感,陶冶一個人的性格。

3.目的本位,行動本位

森田療法主張患者拋棄以情緒為準則的生活態度,而應該以行為為準則。神經質者共有的生活態度是看重情緒,常常感情用事。情緒不好時什麼都不想做,一些平常的生理現象也覺得是得了病。森田療法要求對於不受意誌支配的情緒不必予以理睬,讓我們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行動,唯有行動和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與其想,不如做”。對情緒既來之則安之,不受其控製,要為實現既定的目標去行動。

4.克服自卑,保持自信

神經質者有極強的追求完美的欲望,做事務求盡善盡美,對自己苛刻。事實上人無完人,我們每天都可能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失誤。苛求自己的結果隻能使自己感到失望、失敗,從而失去信心。神經質者當事實與他們的主觀願望背道而馳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完善恐怖,常常誇大自己的不足與弱點,並為此苦惱不堪,自卑自責,低人一等,結果一事無成。自信產生於努力之中。許多陷入完善欲支配之中的人三思而再思,卻不去行動,強調自己沒有信心。認為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動是荒謬的。當徘徊在做與不做之間時,就應該大膽去做,即使沒有自信或可能失敗,也必須去行動。隻要努力就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