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三十六計中的“假癡不癲”之計,其實就是飆演技、耍權謀的綜合演出。消極地說,是裝瘋賣傻,保命求活,積極地說,是欺敵示弱,敗部複活。所以假癡不癲,需要高超演技,需要精細計劃,才能躲過政敵的試探,不會露出破綻。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強大的民族東胡,借機向匈奴勒索。東胡存心挑釁,要匈奴獻上國寶千裏馬。匈奴的將領們都說東胡欺人太甚,國寶決不能輕易送給他們。匈奴單於冒頓卻決定:“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馬與鄰國失和嘛。”匈奴的將領們都不服氣,冒頓卻若無其事。東胡見匈奴軟弱可欺,竟然向冒頓要一名妻妾。眾將見東胡得寸進尺,個個義憤填膺,冒頓卻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舍不得一個女子與鄰國失和嘛!”東胡不費吹灰之力,連連得手,料定匈奴軟弱,不堪一擊,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裏。這正是冒頓單於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後,東胡看中了與匈奴交界處的一片茫茫荒原,這荒原屬於匈奴的領土。東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贈。匈奴眾將認為冒頓一再忍讓,這荒原又是杳無人煙之地.恐怕隻得答應割讓了。誰知冒頓此次突然說道:“千裏荒原,杳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合部隊,進攻東胡。匈奴將士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當。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癡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已,所以毫無準備。倉促應戰,哪裏是匈奴的對手?戰爭的結局是東胡被滅,東胡王被殺於亂軍之中。
現實的商戰中此計依然有其時效性,許多著名的談判專家都談到過和那些猶豫不決、愚笨無知或固執一端的人打交道時所產生的挫折感。日本人在一次談判中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一次日本某航空公司和美國一家公司談判。談判從早8點開始,美國人完全控製了局麵,他們利用手中充足的資料向日本人展開龐大的攻勢。他們通過屏幕向日本人詳細地介紹、演示各式圖表和計算機結果。而日本人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裏,一言不發。兩個半小時之後,美國人關掉放映機,扭亮電燈,滿懷信心地詢問日方代表的意見。
隻見一位日方代表麵帶微笑,彬彬有禮地答道:“我們不明白。”
“不明白?什麼地方不明白?”
另一位代表回答:“都不明白。”
美國人再也沉不住氣了:“從哪裏開始不明白?”
第三位代表慢條斯理地說:“從你將會議室的燈關了之後開始。”
美國人傻眼了,“你們要怎麼辦?”
三個日本商人異口同聲說:“請你再說一遍。”
美方代表徹底泄了氣。他們再也沒有勇氣和興致重複那兩個半小時的緊張、混亂的場麵。他們隻得放低要求,不計代價,隻求達成協議。
說謊有理
一般來說,攻擊型的人都認定對方會激烈抵抗自己的攻擊,所以,一旦對方不加反駁,反而坦白承認自己的錯處時,這就會狠狠地挫敗攻擊者的氣勢,令他不知如何是好。這就好像一個人運足了全身的力氣揮拳向你擊來,你不但不還手,反而後退走開,對方那種尷尬的感覺恐怕比挨一頓揍還要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