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陳出新 1.文物陳列
1988年11月9日至2001年11月,法門寺曆史文化文物陳列在法門寺博物館珍寶閣舉辦。珍寶閣上、下兩層均為展廳,陳列麵積600多平方米,陳列展覽法門寺地宮出土珍貴文物100多件。
下層的序廳、中廳、西廳、北廳、東廳分別陳列塔寺曆史沿革、石刻造像、佛經、漆木器、錢幣、絲織物、秘色瓷器、琉璃器、金銀供養器(包括生活用具、茶具)等9部分內容。
序廳通過法門寺唐代地宮遺址照片,把人們引入了1000多年前的神秘宮殿。中廳漢白玉阿育王塔居高臨下,鎏金銅浮屠巍然屹立,四大天王和護法金毛獅子站立兩邊,佛指舍利寶函耀眼奪目,這裏為法門寺文化的主題,再現了佛典的神聖記載,揭示了法門寺文化之謎。西廳法門寺曆史沿革以北周千佛碑、唐中宗下發入塔石匣蓋銘、《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誌文》碑等為序,以碑石、佛像、佛經等寶物再現了法門寺兩千多年的曆史延續,勾畫出法門寺文化在華夏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展品以緊鎖地宮1113年的第一道石門鐵鎖開始,拉開了這座華夏最大佛塔地宮的帷幕。唐鹹通十五年(874)地宮最後一次封門時的《物帳碑》,使人們對2499件稀世珍品的名稱、質地、重量,包括皇帝等在內的唐代供奉者一目了然。漆木器陳列既象征佛祖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同時又是安置佛指舍利的香輿寶地,其氣象之莊嚴使佛教僧眾雙手合十,頂禮膜拜。北廳通過700多件絲(金)織物照片,展示了唐代絲織工藝技術的最高成就。東廳秘色瓷係列屬於考古新發現的標準器物,填補了唐代陶瓷研究的空白。
一件件完好如新、玲瓏剔透的琉璃器集中體現了唐王朝與伊斯蘭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專門供奉佛指舍利的鎏金雙鳳銜綬紋銀盒、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鎏金鴛鴦團花紋雙耳圈足大銀盆等生活用具,既是唐代宮廷生活奢華的見證,又反映了當時高超的金銀製作工藝。完整的鎏金茶具更使日本遊人驚歎不已,日本茶道源於中國,這裏就是證明。
上層專門陳列著真身舍利寶函係列與佛教法器文物。
鹹通十二年(871),高僧澄依為唐懿宗敬造的鎏金銀捧真身菩薩以密宗造像的最高等級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絕的製造工藝,許多佛教考古的中心器物在這裏閃光奪目。五套佛骨寶函係列按照發掘次序、佛教文化儀軌,肅穆莊嚴地顯現中央部位。在這裏,唯物主義者看到曆史和現實、必然和偶然的巧合,佛教僧眾則為佛祖因緣顯聖而頂禮膜拜,神秘莫測。在陳列最後階段,以佛教法器係列為依托,其中三枚錫杖以佛教曆史的最高形式作為總結,特別是長196厘米的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錫杖為佛祖釋迦牟尼之最高等級法寶。
整個展廳文物陳列綱目清晰,主題明確,重點突出,圖文並茂,在表現法門寺曆史文化方麵有新突破,凝聚成法門寺博物館的特色。它以其獨特的觀賞價值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人們到這裏參觀遊覽,既可得到曆史文化知識,又可以從幽雅的環境中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