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門神韻 1.優美環境
按照法門寺建設總體規劃藍圖,法門寺博物館位於以寺院為中心的旅遊區西側,包括大門、多功能廳、珍寶閣以及水、電設施等輔助性建築,這裏既是對外學術交流的基地,又是陝西省西部旅遊業的龍頭。
全館按照傳統的院落式格局,由南到北依次為前、中、後三院。古香古色的博物館大門位於寺前廣場西側,坐西向東,大門正上方為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法門寺博物館”橫額,兩側分設售票房和團體接待辦公室。
走進大門,首先是接待遊客的前院。正西端的多功能廳建築麵積300平方米,室內裝修典雅華麗,大廳采用天花藻井燈照明,有音像、空調、消防等現代設備,兼具重要接待、報告會、影像放映和小型文藝活動等多種功能。
近年來,法門寺博物館先後投資300多萬元,在前院修建貴賓接待廳、旅遊服務部和高檔餐廳等配套設施,達到高規格接待標準。
進入南北縱深140米的中院,地勢開闊,環境優美。
珍寶閣為博物館標誌性建築,由西北建築設計院建築大師張錦秋女士主持設計,寶雞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承擔施工。為了再現文物的時代特色,珍寶閣吸收地宮出土鎏金銅浮屠的建築特點,外觀采用仿唐建築形式,內部則根據文物保護和展覽的要求,采用現代化設施加以充分利用。
珍寶閣25米高,分上、下兩層,並有地下室,建築麵積1676平方米。底部形似重台,四麵設有飛梯,頂部為方形攢尖,平麵采用海棠形,淩空俯視,宛如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構思新穎,造型優美,為典型的唐風建築,氣勢宏偉,莊重典雅,富於民族特色。1995年,法門寺博物館在珍寶閣東側建成唐密曼荼羅地宮。1999年,法門寺博物館籌措資金360萬元,在中院南端的東、西兩側建成法門寺曆史文化陳列館。
中院以北為後院,左、右兩側為行政辦公大樓、水泵房、配電室、鍋爐房等建築設施。近年,為了開發新的陳列項目,在館區西側又征用了30畝遠期規劃建設用地。
建館以來,法門寺博物館以園林化、庭院式博物館為建設目標,加強管理,精心規劃,綠化美化工作初具規模。館區栽種大量花草樹木,綠化麵積覆蓋率達到95%以上,將仿唐式建築陪襯得更加氣勢雄偉。唐風濃鬱的寺院和現代化的博物館相互依托,融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為一體,共同組成了一處以佛教文化和唐代珍貴文物為特色的名勝區——法門寺旅遊區。1989年,法門寺重建工程被評為“陝西省當代十大建築”之一。1990年,又相繼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銀獎和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