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胸襟是成就大事的前提 28.以假示人者,必以假害己
【原文】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注釋】一壺:此指可浮於水上的救命之壺(“中流失船,一壺千金”——《鶻冠子?學問》)。
三窟:狡兔三窟。
【大意】把靈秀藏在笨拙之下,用表麵的糊塗掩飾心裏的明白,骨子裏清高但表麵卻與人同流,以適當的退讓以實現自己的真實目的……這都是處世之法寶和全身之秘所。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說實話,這樣的人怎麼說都有點可怕,甚至有點讓人討厭。不過又有什麼辦法呢?
古人雲:“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你不藏拙,其下場就如同“直木”與“甘井”。而心裏明白了你卻不裝糊塗,那麼就得像三國時的楊修,說出諸多謎底,顯示了才華,卻得罪了曹操。
至於“寓清於濁,以屈為伸”就更不用說了。“同流而不合汙”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而“以屈為伸”、“以退為進”則是亙古不變、屢試不爽的處世絕招。
這些處世之道,其妙處是顯而易見的,隻是用起來頗費工夫。如果你的修養、能力都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那麼,往往會弄巧成拙。比如,“藏巧於拙”可能被人指責為裝腔作勢;“用晦而明”會被人說成是陰險狡猾;“寓清於濁”可能順勢就真的合汙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以屈為伸”有的時候就可能因為這一“屈”而喪失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比如,人格、機會。如果就此一“屈”而永遠也“伸”不起來,可就麻煩了。
所以,我們為人,還是應該圓通一些,可以審時度勢,但不要勉強去套用某種並不適合你的為人“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