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節製是完善人格的手段 10.莫貪黃雀而墜深井,休舍隋珠而彈飛禽(1 / 1)

第五章節製是完善人格的手段 10.莫貪黃雀而墜深井,休舍隋珠而彈飛禽

【原文】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涉世者宜審擇之,慎毋貪黃雀而墜深井,舍隋珠而彈飛禽也。

【注釋】天道:自然規律;天理。理學家認為封建倫理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法則,把它叫做“天理”。

世味:指塵世的情趣。

滋益:好處。滋:浸潤,滋養;益:增加。

性分:人的天性本分(“性分不可使虧欠,故其取數也常多……”明?呂坤《呻吟語》)。

【大意】與人交往,若占了別人的便宜,那自己的品德必然要受到傷害;在世為人,若貪了塵世名利的好處,那自己的天性必然要受到傷損。此中利弊,世人應該審慎抉擇,千萬別因為貪圖黃雀而掉入身後的深井,更不要用寶貴的珍珠去打一隻小鳥。

有所得必有所失,貪別人的便宜也好,貪功名利祿也罷,總歸最終都要付出代價的。所以,我們應該權衡利弊,慎重行事,千萬別做“貪黃雀而墜深井,舍隋珠而彈飛禽”的傻瓜。

說到“貪黃雀而墜深井,舍隋珠而彈飛禽”,這裏有兩個比較有趣的典故。

“貪黃雀而墜深井”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事。吳王殺了伍子胥之後,莊稼連年不熟,民多怨恨。這個時候吳王又要起兵征伐齊國,他怕群臣反對,就下令說:“寡人伐齊,有敢諫者,死!”於是,群臣就都不敢諫阻了。而太子友認為,伐齊於國不利,想勸阻又怕違反了阻諫令,所以就想了個辦法。一天清晨,吳王與群臣齊聚朝堂商討政務,見太子友進來,從頭到腳都是濕淋淋的。吳王不悅,就問:“你為什麼衣帽鞋子都是濕的?”太子友就回答說:“我剛才在後宮的花園裏,聽到蟬兒悲鳴,就停下來看。原來,那個蟬兒在飲秋露,可蟬兒的身後卻有一隻螳螂正準備吃它,而那螳螂之後更有一隻黃雀要吃螳螂,臣見狀就拿出彈弓要去打那黃雀,可我光顧盯著黃雀了,卻忘了身後的深井,結果掉進了井裏……”吳王大笑,說道:“天下的愚蠢行為,莫過於此。隻圖眼前之利,不顧身後之患。”

吳王明白太子友的用意,也知道其中的道理,但仍舊堅持伐齊,結果大傷國力,無功而返。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成語人人皆知,但甘做螳螂的人依舊不少。可見,物欲是可以擾亂人的理智的。

隋珠,又叫“隨珠”。隨是周代的一個國名。古籍中又作“隋”,那是因為後來楊堅稱帝,取國號為“隋”。楊堅的父親封隨國公,他承襲父爵,從此起家。

篡得北周帝位後,原應取國號為“隨”。楊堅很迷信,認為南北朝以來,帝王像走馬燈似地變換,他看到“隨”字中含有一個“辶”(走)字,怕不吉祥,所以就將“辶”字去掉,取國號為“隋”。

所謂“隋珠”,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寶珠。《淮南子?覽冥》裏說:“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高誘注:“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敷)之。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這條大蛇為了報恩而送給隋侯的珠子,在古代成了最貴重的寶貝的象征。而善於創造新奇比喻的莊子,卻又創造了“隋珠彈雀”這個比喻。《莊子?讓王》裏說:“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珠之重哉。”莊子的意思,是說那些不珍惜生命,而追求名利的人,好比用隋珠做彈弓的子彈,去射距離很遠的一隻麻雀,實在得不償失。“隋珠彈雀”,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導彈打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