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智是一切財富的源頭 12.不知今日我後來又屬誰
【原文】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太真。堯夫雲:“昔日所雲我,今朝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後來又屬誰?”人作如是觀,便可解卻胸中矣。
【注釋】倏忽:一眨眼;忽然。
堯夫:北宋哲學家邵雍,字堯夫。
【大意】人情世故,瞬息萬變,所以對任何事都不要太認真。堯夫說:“過去所說的我,而今卻變成了他,不知今天的我,以後又會變成誰。”一個人如果能常抱這種看法,就可以除去胸中的煩惱了!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這就是人世間的本來麵目。洪應明建議我們“不宜認得太真”,其實,勸我們“不宜認得太真”的古人也不止洪應明一個人。假如有興趣曆數的話,這樣的勸導與感歎簡直就是車載鬥量。
然而,無論如何感歎,人情依然是冷暖莫測,而世態仍舊炎涼無常;不管怎樣勸導,人們也總是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抱有深刻的憤懣與憂傷。這一方麵說明人性的善良,一方麵又說明人性的頑固。人們總是善良地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誠摯,應該重情尚義;同時,也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感情與感受比什麼都重要,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而對於忽冷忽熱的人情世態懷有深刻的不滿和怨恨。
其實,說到底,對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完全沒有感覺,那是不對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把感情和精力都專注於無法改變的事實上,也大可不必。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怎樣待人處世,但不能要求別人也跟我們一樣。人家怎樣待人包括怎樣待你,那是人家的事情,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為此不滿。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對待這種現實,我們應該懷有博大的胸襟和長遠的眼光。做好自己的事,用好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