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17.念頭起處,貴在糾察(1 / 1)

第一章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17.念頭起處,貴在糾察

【原文】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注釋】欲路:佛家戒財、色、食、名、睡五欲,認為五欲會像塵埃一樣汙染人的身心。欲路,即通往這五欲之路。

理路:通往修行禮佛之路。

【大意】不潔的欲念剛一產生,就要及時意識到,意識到了,就要趕快把它領回到靜心修行的理路上來。欲念產生就發覺,發覺了就改正,這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鍵,切莫輕易放過。

這裏講的是佛家靜心修行的道理。然而,這個道理對於我們俗世裏的人們,卻有著極大的用處。好多人都是沒有把握住這個“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而墜入了恥辱的深淵的。

唐伯虎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為什麼會失足呢?不過一念既出而未警覺和糾正罷了。

帶著鐐銬的殺人犯汪和棟很後悔:“……當時,我也不想殺她。她要是不罵我一句,我也不能。她一罵,我就火兒了……就給了她一刀。一刀之後,我猶豫了一下,接著一想,算了,反正也好不了了,就又捅了幾刀。”一個殺了人的人,事後這樣敘述了殺人時的心理活動與行為過程。本來不想殺人,挨了罵,就給了一刀。這第一刀,就是在“泄憤”這“一念”支配下使出去的。而中間他猶豫了一下,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但是他沒有徹底醒悟,沒有把自己“挽回理路上來”,最後,又捅了幾刀要了人家的命,自己也隻好等著去見閻王了。

我們年輕人心浮氣躁,意氣升騰。凡事易於隨欲而行,怎麼痛快怎麼來,怎麼過癮怎麼幹。這最容易在不經意間,把自己引向邪路。重則,害身成禍;輕則,啟劣習之端。無論是災禍還是劣習,它都將毀掉人的一生,所不同的僅僅是,災禍毀人立竿見影,而劣習則讓人慢慢完蛋!

所以,我們應該慎重對待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念起之際,一定要用公認的是非、利害標準來評價論證一下,這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