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13.修德少理功利,治學勿附風雅(1 / 1)

第一章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13.修德少理功利,治學勿附風雅

【原文】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處。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注釋】事功:做事的功績。

實詣:真正的造詣。

風雅:風流、高雅;因《詩經》有《國風》、《大雅》、《小雅》等部分,故後人也用“風雅”泛指詩文方麵的事情。

【大意】做學問的人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與心思都收攏到一個地方。如果修身養德的人卻總是關注修行的成效與名聲,那麼,他的德行必然達不到一個真實的高度和境界;讀書人,假如總把興趣放在吟詩作賦、附庸風雅上,那麼,他肯定就不會有深刻的心思去取得真才實學了。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裏,有這樣一句話:“……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說的也是做人做事,用情用智都要專心投入的道理。跟洪應明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隻是其文華遠非洪應明所能比。

做學問不專心的人太多了。你到大學去看看,個個心猿意馬、心亂如麻。一邊喊著教書育人,一邊忙著賺錢出名。其專業造詣也不可謂不高,但也實在高不到哪裏去。你想,一個教授剽竊外國著作,本就可憐,可竟然又把“孟子”譯成了“門修斯”,這造詣怎麼樣?

其實,用心不專的背後有著深刻的人格背景和社會根源。社會的問題先不必討論,我們隻說人格的事。做一事而不任一事,就事業而言,這是不道德,存在著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瀆職的問題;而就個人而論,這是愚蠢。你不能專心就別去做,何必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換個方向,或許更能體現你的價值。

再說“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有人認為洪應明所言之“風雅”是指《詩經》的《國風》、《大雅》、《小雅》,我則認為他指的是附庸風雅的“風雅”。因為,對《詩經》的研究,本身就是個大學問,寄興於它怎麼會“不深心”?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讀書不致力於求取真知,卻喜於尋章摘句,吟詩作對,附庸風雅,賣弄才情。唐詩宋詞、名言警句順嘴就來,道是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惹得人家少婦長女秋波連連。可是,遇事讓他拿出個見解,他卻囉囉唆唆,不得要領。他愛做“繡花枕頭惹憐花”,你拿他有什麼辦法?隻是我們別跟他學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