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12.仁義有能,安命勵誌
【原文】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故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誌定勝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
【注釋】爵:古代飲酒的器皿,後指貴族封號,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天:此指命運。
造化:福分、運氣;大自然、上天。
【大意】別人富有,而我仁德,別人當官,而我守正,君子不為利祿所誘惑,也不為權勢所養用;人是可以戰勝命運的,意誌也可以戰勝氣數,君子也不受福分、運氣之類的東西所擺弄。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地道的大丈夫人格!
亞聖孟子在《滕文公下》中有這樣一段記述: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嫁,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首先不承認熱衷功名、攀附權貴、善挑爭端的公孫衍、張儀之流為大丈夫,繼而提出了他的大丈夫人格標準:“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洪應明的觀點與孟子的標準不謀而合,也可能是從孟子那裏學來的,這個我們不必去管,反正我們要懂的是道理,隻要道理不錯就行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大丈夫之品格固然令人心動,讓人敬仰,但若真去做一下,還真不那麼簡單。
別人富了我不眼熱,人家升官我不眼紅,這容易做到;但人家富了我能仁德,人家升官我仍守正就不容易了。關鍵是你必須本來就已經是個仁德守正的人。你既不仁德也不守正,隻是光不眼紅、不眼熱,這隻能說你本分,與大丈夫無關。
不行仁施德、不堅持正義,就不可能是大丈夫。丈夫者,仗義之夫也。
大丈夫的進一步標準是“不為君相所牢籠”。抗拒利祿的誘惑和權勢的養用,本來就是個很難的事情,可是,還有比這更難的事情在它前麵呢。那就是,要想有利祿和權勢來誘惑、養用你,首先就要求你得有本事,沒本事誰會給你利祿和官職?
所以,大丈夫在仁德守正的同時,還要有才能。
隻能仁德守正而沒有才能,不是大丈夫,是個好人;隻有才能而不能仁德守正,也不是大丈夫,是個能人。因此,要做個君子、大丈夫,我們欠缺的地方還很多。我想,平日裏,我們能懷點君子之心、有些丈夫之舉就夠了。不必擰著勁兒地要去頂天立地,如果真的需要你去頂天立地的時候,會有萬眾呼喚你的!“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孟子已經說了的。
至於“人定勝天、誌定勝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對待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理性,不可暈頭漲腦、意氣飛揚。其實,人是無法戰勝命運的,改變命運之論,隻是個理想,一個人做人的境界,不可執拗。
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頹廢著聽從命運的擺布。我們應該在承認既成的命運狀態的基礎上,用全部的心智去抗爭!要相信,我們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絕對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起碼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