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5.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執
【原文】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複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注釋】燼:殘餘、剩餘或殘跡。
【大意】過去的不良習性應該徹底根除,不徹底就會死灰複燃,塵世間的婉轉情態會形成各種誘惑並戰勝人的理性;現在的正確做法不可過分地偏執,否則,就會流於僵化和形式化,本來基於理性思考而確立的正確的東西反而會成為另一種錯誤追求的原因。
人生之所以艱難,就是因為現實中充滿了是和非,而這些是非都要我們去判斷和取舍。有了是非的事情,就會有是非的觀念;而有了是非的觀念,就會惹出更多的是非。
我們的心裏充滿了是非,心靈就總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寧。大家都知道,最幸福的光景,莫過於沒有是非、了無牽掛的時候。
人,若是總生活在心裏的是非和外部的是非之間,生活在過去的是非和今天的是非當中,哪裏還能有正常的情趣和智慧呢?我們應排除不必要的是非觀念,放寬自己的心胸,眼前的,糊塗些;過去的,放了它。一切都依照我們心靈的本能去認識、去理解、去體味,自然會生出無窮的安逸與恬然。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就是因為陶淵明已經厭惡了塵世的是是非非,才淡然地投入到沒有是非計較的大自然的懷抱,並從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趣。他在靜謐的“東籬下”感慨道,“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覺今是而昨非”!
人一旦認識到了非,就應該堅決地從心裏把它消除掉。“非”在心中留下來,哪怕是絲毫的餘燼都會有死灰複燃的可能。而且,那種性情與心靈深處的牽掛,也會影響已經和穩的心緒。正因為這樣,陶淵明歸隱之後,就再也沒有出仕做官。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比我們高明得多。
當然,陶公認為“覺今是而昨非”,並沒有把今日之是當做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進而在心裏執拗地自我欣賞。
他並非縱情山水以泄鬱懷,他所做的一切,隻不過是自然的選擇,認為他本來就該這樣。對於他來說,這樣的生活,隻是意味著一種人生本來就該具有的悠遠樂趣。而且,對於這種樂趣的享受和體味,不受惱人的欲望的支配。如果不是這樣,陶淵明也就不會坦然而閑靜地終老林泉了。
執拗生欲,而欲無止境,滿足了一個,會再有一個。人的欲望,世界都無法滿足,何況“南山”下麵的小小“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