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未雨綢繆,準備做足辦事快 2.留點時間去正確思考(1 / 1)

第二章未雨綢繆,準備做足辦事快 2.留點時間去正確思考

心理學家說,如果你每天花費一個小時,完全思考某一問題,五年後你會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

懶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動手腳,而是不動腦筋,這種壞習慣製約了他們擺脫困境的時機。而往往能做成大事的人卻恰恰相反。

例如,如果你知道自己還有發展的空間,可以變得更好,你就要去尋求如何讓自己人生發生建設性的改變。因此,你可以花費五年的時間,在這個漫長而艱辛的路上尋找答案,你應該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思考是最大的力量,你應該設法掌握這個過程,這樣你就可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你的思考會受到正負兩方麵的力量的影響:“正麵”是創造性和建設性的因素;“負麵”則是令人失望的和破壞性的因素。前者讓你進步和改善,後者則讓你放棄和受到傷害。為了更加了解積極和消極的習慣性思考模式所產生的不同作用,想想以下的情緒對於你和周圍人們的生活產生哪些影響:喜悅、驕傲、愛、興奮、熱誠,接著比較恐懼、憤怒、罪惡、怨恨、嫉妒、絕望及恨的影響。前者對一個人具有創造性、建設性的影響,後者則相反。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積極或消極、建設性或破壞性地思考及行動。那麼,怎麼會有人選擇消極呢?重點在於,沒有人會故意選擇消極思考。你可能讓自己遵循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不斷重複。幾乎所有人的思考都有習慣性,具有潛意識的層次。

英國的辭典編纂專家塞謬爾·約翰遜說:“習慣的鎖鏈通常太小以至難以察覺,但它又太堅固而難以打破。”我們平時養成了太多負麵的思考習慣,都受製於某些習慣性的思考模式而不自知。

當人們認識或開始意識到自己有不良的思考習慣時,他們為什麼不改掉這些壞習慣呢?人們不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其原因是不願意承擔責任。他們可能會:

(1)缺乏改變習慣的願望;

(2)缺乏訓練,不知如何改變習慣;

(3)缺乏能夠改變習慣的信念;

(4)缺乏需要改變習慣的意識。

這些都不利於我們改正不良的思考習慣。我們都有選擇權,既可以對不良行為放任不管,讓它自行消失,也可以正視它、克服它,從而更好地生活。

以下是那些不改變壞的思考習慣的人最常用的借口:

(1)我總是那樣做的;

(2)我從來不那樣做;

(3)那不是我的職責;

(4)我認為那樣做不會有什麼改變;

(5)我太忙了。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現在開始改掉壞的思考習慣還不太晚。不管我們的年紀有多大,習慣有多久,隻要有改正行為的意識和技巧,就能改變它。

一切習慣在剛剛形成的時候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終往往會變得難以打破。態度屬於習慣,也是可以改變的,問題是要用新的良好習慣去破除和取代舊的不良習慣。

防止壞的思考習慣的形成比克服那些已形成的壞習慣要容易。要形成好的思考習慣就要戰勝誘惑。快樂和不快樂都是一種習慣。優秀品質的形成是有意識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的結果,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直到變成一種習慣。

任何一個有意義的構想和計劃都是出自於思考,而且思考得越正確越深刻,收益就會越大。一個不善於思考的人,會遇到許多取舍不定的問題;相反,正確的思考則可以決定一個人應該采取什麼樣的做事態度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