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人行事,察言觀色探底細 2.知人知麵更要知心(1 / 1)

第一章知人行事,察言觀色探底細 2.知人知麵更要知心

從外部觀察一個人,並由此了解其性格、為人是“知人行事”的第一步,而摸清對方的心理和意圖則是一門更為高深的“功夫”,這不僅需要察人者有一顆善於思考和機敏的大腦,還需要有在社會中不斷閱人、磨勵的經驗。

西漢元帝劉爽登基後,將當時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這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對此,貢禹不置一詞,因為他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但他給皇帝提了一條建議,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再少養一點馬。事實上,漢元帝本來就很節儉,而且他早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正打算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想要做的事情說出來,漢元帝自然樂於接受。於是,漢元帝既博得了納諫的美名,而貢禹也達到了迎合皇帝而又不得罪權貴的目的。

宋代政治家司馬光對貢禹的這種做法很不以為然,他批評說:“忠臣侍奉君上,應該要求他去解決國家所麵臨的最困難的問題,其他較容易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補救他的缺點,而他的優點不用說也會得到發揮。當漢元帝即位之初,向貢禹征求意見時,他應當先國家之所急,其他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皇帝優柔寡斷,讒佞之徒專權,是國家急待解決的大問題,對此貢禹一字不提。恭謹節儉,是漢元帝的一貫作風,貢禹卻說個沒完沒了,這算什麼?如果貢禹不了解國家的問題,他算不上什麼賢者,如果知而不言,罪過就更大了。”

司馬光身為一代明相,清明廉潔,政績累累,但在分析貢禹之事時卻過於偏頗了。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較為嚴重的政治關頭,時常要下詔求諫,讓臣下對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見,表現出一副棄舊圖新、虛心納諫的樣子,其實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態的表麵文章。一些實在的大臣往往十分認真,不知輕重地提一大堆意見,這時常招來忌恨,埋下禍根,早晚會招來帝王的打擊報複。但貢禹卻十分聰明,專揀君上能夠解決、願意解決、甚至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棘手的問題,這樣避重就輕,避難從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圓熟老道的官場哲學和技巧。

唐高宗李治將要立武則天為皇後,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對。一天,李治又要召見他們商量此事,褚遂良說:“今日召見我們,必定是為皇後廢立之事,皇帝決心既然已經下定,要是反對,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顧托,輔佐陛下,不拚死一爭,還有什麼麵目見先帝於地下!”

李勳同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樣,也是顧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宮,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開了;而褚遂良由於直言不諱,當場便遭到武則天的切齒斥罵。

過了兩天,李勳單獨去見皇帝。李治問他:“我要立武則天為皇後,褚遂良堅持認為不行,他是顧命大臣,若是這樣極力反對,此事也隻好作罷了!”

李勳明白,反對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開表示讚成,又怕別的大臣議論,便說了一句滑頭的話:“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問外人呢?”

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順從了皇帝的意思,又讓其他大臣無懈可擊。李治因此而下定了決心,武則天終於當上皇後。反對派長孫無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隻有李勳官運一直亨通。

讀者們不要誤會,我們並不是提倡貢禹、李勳之流的不講原則、隻求自保的做法,隻是要說明一個道理:在特定的情況下,麵對特定對象的特定心理和意圖,對症下藥有時可能是聰明人最好的選擇。在當今社會,好與壞、善與惡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在堅持自己正直做人的大前提下,做些利己不損人的事情也是未嚐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