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東進討賊 第7章哥舒失渲關(1 / 2)

第三篇東進討賊 第7章哥舒失渲關

河北庸軍嘉山獲勝後,整個戰場形勢,極有利於唐軍。楊國忠心懷鬼胎,磨玄宗求肚心切,迫令哥舒翰開關討城。靈寶西原一戰,庸軍慘敗。哥含嗽被部下劫持降敵,叛軍輕取天險遺關。平叛戰局因此而急轉直下安祿山起兵反叛南下,至攻陷洛陽的月餘時間,唐朝廷倉促應變,形勢極為被動。及至郭子儀擊敗高秀岩於代北,顏氏兄弟抗敵於河北,東平(山東東平西北)太守嗣吳王李抵、濟南(山東濟南)太守李隨阻敵東進略地,唐朝廷基本穩定住了陣腳。繼而顏真卿、賀蘭進明攻取魏郡、信都,郭子儀、李光弼嘉山奏捷,真源令張巡拒敵於雍丘(河南祀縣),南陽節度使魯靈(河南許昌)太守來琪扼守城池,再加哥舒翰固守漁關天險,安祿山叛軍處於四麵受阻的急迫危困之中。唐朝廷掃平叛亂,看來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如此有利形勢,卻出人意外地斷送於昏君奸相之手,致使安祿山絕處逢生,叛軍凶焰複熾。

前述唐玄宗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讒言,冤殺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已是嚴重失策。隨後強行起用素有威名但已身患風疾的哥舒翰。而哥舒翰卻倚仗兵權在握,首先公報宿怨,使人假造密信,以暗通安祿山的罪名陷害安思順。玄宗又不細察,下令將安思順、安元貞兄弟處死。這一草率舉措,卻使得楊國忠心生恐慌,懼怕哥舒翰圖謀加害自己。

當時,朝野上下以楊國忠欺君誤國,招致禍亂,無不咬牙切齒,必欲除之而後快。哥舒翰的部將王思禮請求上奏玄宗:

誅殺楊國忠以謝天下。哥舒翰不答應。王思劄又請求率30名騎兵,把楊國忠劫持到撞關來殺掉。哥舒翰說:“這樣做就是我謀反,而不是安祿山謀反。”

楊國忠為自身安全之計,奏請挑選監牧士卒3000人,在禁苑中訓練。又招募萬名新兵,屯於漸上(陝西西安東)。

名為禦敵,實則為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得知楊國忠組織軍隊,也擔心會遭其暗算,立即上奏請將漸上軍隸於撞關。六月一日,哥舒翰將統率浦上軍的楊國忠親信杜乾運召至撞關,借故斬首。這一來,楊國忠更為恐俱不安,竭力想要使哥舒翰盡速出關作戰,以免夜長夢多。大敵當前,將相之間如此爾虞我詐,不惜舉國事以徹私利,又焉能正確決策,早日討平叛逆!

說憧關形勢。其西距長安僅300餘裏,地當京曦、河東、河南三道交界之處,南倚華山,群峰重疊,不利行軍;北麵是黃河激衝直來,在南原之下急折東流。南原溝深坡陡,原下河水緊傍,無路通行,險阻天成。隋末唐初,漁關城在南原之上(陝西關城北村一帶)。至武則天時,因河道不斷下切而水勢有所降落,原麓河畔始可行人,東西大路漸而移於原下,關城也向北遷至濱河之處,仍然控製著東西交通。

漁關以東,在秦嶺,山與黃河之間,就是古來有名的函穀道,山路狹窄,高崖陡峭,鬆柏茂密,遮蔽天日,以深險如函而得名。函穀道是蜻山北麓東西往來的必經之途。靖山之南是洛水河穀、熊耳、外方諸山,皆為秦嶺東延的支脈,山巒連綿,交通艱難。

關天險可恃,是為地利。然將相猜忌,卻失人和。守關唐軍號稱20萬,聲勢雖盛,但諸將爭權,號令不一,軍紀鬆懈,士氣低落。著名的盛唐邊塞詩人高適,當時正在哥舒翰幕府中任職,身在漁關。他在戰後曾痛陳錯失撞關的原因:“仆射哥舒翰”。疾病沉頓,智力將竭。監軍李大宜與將士約為香火,使倡婦彈簽琵琶,以相娛樂,將蒲飲酒,不恤軍務,蕃軍及秦隴武士,盛夏五六月,於赤日之中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其勇戰,安可得乎”是年五月底,遠在河北的郭子儀、李光弼於嘉山大捷之後,積極準備北取範陽。二人聯名上奏朝廷:“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漁關大軍,惟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郭、李二將的奏議,從全局出發,是以較小代價,贏得平叛勝利的最佳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