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賽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8.最後的遊吟詩人(1 / 3)

六、賽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8.最後的遊吟詩人

[愛爾蘭]葉芝

盡管他衣衫襤褸,但很可能他已經發現並且采集了那崇高真理的百合,那永恒之美的玫瑰。

麥克爾·莫倫大約於1794年出生在都柏林的特區弗得爾巷,離黑皮茨不算遠。他出生後兩個星期,由於一場病,眼睛完全瞎了。然而,他的父母卻因禍得福了。他們不久就有可能讓孩子到街頭和跨越利弗河的橋上去一麵唱詩一麵討飯。他們可能真希望他們那個家庭裏像麥克爾·莫倫這樣的孩子越多越好,因為這孩子不受視覺的幹擾,他的頭腦就成為一個完美的回聲室——日間每一件事物的運動、公眾激情的每一個變化都會在那回聲室裏悄悄地變成詩歌,變成優雅的諺語。後來孩子成了大人,成為特區中公認的吟遊歌手的頭領。

織布工麥登,從威克洛來的瞎子小提琴手基阿尼,來自米斯的馬丁,天曉得從哪兒來的門·布萊德,還有那個門·葛萊恩——後來莫倫死了,門·葛萊恩披著借來的羽毛,或者還不如說掛著借來的破布片,昂首闊步,好不神氣,讓別人一看,還以為壓根就沒有過莫倫這人。莫倫生前,門·葛萊恩以及好多好多別人,在莫倫麵前都畢恭畢敬,把他看作他們那夥人的頭領。

別看莫倫兩眼啥也看不見,他討老婆可倒沒費什麼勁兒,並且還可以挑挑撿撿呢,因為他是乞丐兼天才,一身而二任焉,這很討女人的歡心。女人,也許由於自己總是循規蹈矩的,所以倒喜愛出人意表的、曲裏拐彎的和讓人琢磨不透的玩意兒。

別看莫倫衣衫襤褸,他可不缺好吃的東西。有人還記得他曾經特別喜歡吃續隨子醬,一次因為沒有這東西佐餐,他居然義憤填膺,把一條熟羊腿朝他老婆扔過去。他,穿著那件鑲著扇形花邊連披肩的起絨粗呢外套,還有那條舊燈芯絨褲子,很大的拷花皮鞋,拄著一根用皮條緊緊係在手腕子上的結實的手杖,那模樣可並不怎麼中看。假如那位國王們的朋友、吟遊詩人麥克康格林在科爾克的石柱下,從先知的視象中見到莫倫的模樣,一定會嚇得大吃一驚的。盡管現在短鬥篷和行囊不時興了,可莫倫卻是個真正的吟遊歌手,而且同樣是一位屬於人民的詩人、滑稽演員、新聞傳播者。早晨,他吃完了早餐,他的妻子或哪一位鄰居就讀報給他聽,不斷地念呀,讀呀,一直到他打斷他們說:“行了——讓我來想”;這樣想著,這一天當中要講的笑話、要唱的詩歌就都有了。而且整個中世紀都在他那粗呢外套裏麵藏著呢。

他倒不像麥克康格林那樣憎恨教堂和牧師,每當他醞釀構思的果實還沒有完全成熟,或者當人群叫喊著要他講更實在的故事的時候,他就會朗誦或者吟唱一首故事詩,一首民謠,講《聖經》裏的聖徒或殉教者的奇遇。莫倫站在街頭牆角,隻要人群靠攏過來,他就以這樣一種方式開始(我把一個熟悉他的人的記錄照抄在下麵):“都靠攏過來,孩子們,圍在我身旁。孩子們,我是不是站在水窪裏了?我站的地方可是濕的?”幾個孩子隨即嚷開了:“不,沒有!你正站在好好的平地上呢。接著講‘聖瑪麗’吧,繼續講‘摩西’吧。”——每個人都要他講自己最愛聽的故事。這時候,莫倫猜疑地扭動了一下身子,抓住破衣服,突然高喊著:“我的知心朋友這會兒都在我背後使壞!”最後他說;“假如你們再這樣欺騙捉弄我,我就要把你們幾個人往架子上吊起來。”他這樣警告著那些孩子們,同時開始朗誦他的詩歌。也許他會再推遲一下,問道:“現在我周圍站滿了很多人吧?有沒有可惡的異教徒在場?”

他最著名的宗教故事是《埃及的聖瑪麗》。這是一首非常莊嚴的長詩,是把科伊爾主教的長篇著作壓縮而成的。詩中講到一個放蕩的埃及婦人,名叫瑪麗,她不懷好意地隨著香客去耶路撒冷朝聖。後來,她發現自己被一種神力所支配,不能進入神廟,她懺悔了,躲避到荒漠裏,在孤獨的苦行中度她的餘生。最後,她臨死的時刻,上帝派主教索西莫斯來傾聽她的懺悔,給她做最後的聖禮,在上帝派來的獅子的幫助下,主教為她掘了墳,把她安葬了。這首詩有一種可厭的18世紀的調子,不過它特別出名,人們總是要求唱這首詩,以至於莫倫得了個外號叫“索西莫斯”,而且憑這個外號他才被人記住。他自己也作了一首雖然不是非常接近詩但比較接近詩的作品《摩西》,不過,莊嚴的調子他實在堅持不下去,唱不多久他就依然用叫花調,仿照他以前唱的那樣,唱成順口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