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棄
張安回了榮盛齋之後,立刻讓人去打聽今日之事到底怎麼回事,寧安寨的兄弟們怎麼會跟著君上進了楚宮。
得來的消息是珍月公主於寧安寨寨主有恩,穆寨主聽聞公主出嫁,此次特來送嫁。
張安這才模模糊糊想起,何大錘跟他揮手告別時好像是隱隱約約到了什麼公主,有恩,之類的字眼,但當時他沒聽清。
弄清楚這其中關鍵之後,他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東家,把這件事報了上去。
作為一個在楚國經營了近百年,生意遍布五湖四海的商人,東家自然要與各處人馬打好交道,所以也十分看重與寧安寨的關係。
之前數次想給寧安寨送上厚禮,寧安寨都以寨規嚴明為由拒絕了,除了接受了他們幾壇美酒,再也沒收過其他任何東西。
此時聽寧安寨不遠萬裏前來,隻是為了給珍月公主送嫁,東家沉吟片刻,最終拍板。
“準備厚禮,給公主添妝。”
張安來稟報此事,其實打得也是這個主意,但是因為自己不敢做主,所以才跑了這麼一趟。
既然東家定下來了,他自然是樂見其成的,立刻帶人回去準備了豐厚的禮物,裝了滿滿兩架馬車,十幾個箱籠,才托人向宮中報備了,經過檢驗之後將東西送了進去。
有一就有二,能在楚京立足的商戶多少都有些背景,受過寧安寨恩惠的自然也不止榮盛齋一家。
另有兩家商戶緊跟著給楚瑤送去了添妝,其餘不知情的商戶派人打探出其中內情,得知寧安寨是保一方平安,護送商隊還分文不取的山寨之後,也立刻送去了添妝。
畢竟作為商人,誰知道自家生意以後會做到哪裏?
會不會路過寧安寨地界,受寧安寨庇護呢?
既然有這個可能,那便要提前做好準備,等將來真的路過了寧安寨,搭話的時候也好一句“我們也曾給公主添過妝”。
眼看著城中不斷有人給公主送去添妝,百姓們不明所以,自然少不得詢問一番。
於是寧安寨在大燕邊境的所作所為被人一再提起,他們是如何剿殺土匪,如何安撫鄉民,如何護送過往商隊,又是如何分文不取,到最後儼然成了百姓心中神明一般的存在。
而每當有人問起這和珍月公主有什麼關係,人們語焉不詳,經過一番胡亂猜測和添油加醋,漸漸傳為是珍月公主讓寧安寨駐守在那裏,是珍月公主讓寧安寨庇護鄉民。
珍月公主當年回到楚國,為了減輕楚國對戰燕國的壓力,所以安排寧安寨兄弟們擋在了那裏,讓燕軍不能從那裏攻打楚國,保住了楚國一方平安,也讓楚國不用分出多餘的兵力拉長戰線。
有書先生瞅準了這個時機,將此事編纂為話本,在酒樓茶肆宣講,備受百姓喜愛。
講到動人處,百姓跟著垂淚,講到激烈處,百姓跟著憤慨。
不過幾工夫,楚瑤在楚京名聲大振,街頭巷尾上至八十老叟,下至八歲兒,都能出幾句與她有關的事。
至於是真是假,自然無從得知。
亦有平民百姓自發送上添妝,多的或許有百十兩銀子,少的可能是自己縫製的衣裳鞋襪或是家中舍不得吃的雞蛋。
雖不貴重,卻勝在一番心意。
楚瑤得知後命人將百姓們送來的銀兩和雞蛋等物都原樣送回去了,隻有衣裳鞋襪收了下來,表示已經收到他們的心意,這就足夠了,至於其他,都不重要,讓他們不要為了她而破費。
也因此,她在百姓中呼聲更高。
事後楚瑤將穆成找來,問他:“這是不是你做的?”
穆成淺笑:“公主大義,本該為楚國所有百姓知曉,穆某不過順水推舟而已。”
楚瑤哭笑不得:“我不過是救了你們兄弟二人,你們在大燕邊境安營紮寨庇護百姓那是你們自己的功勞,何必推讓給我?”
“並非推讓,正如之前所,沒有公主便沒有我穆氏兄弟今日,也沒有寧安寨今日。
沒有寧安寨,就沒有庇護百姓之。
既如此,這功勞自然是公主的,何談推讓。”
楚瑤輕笑一聲:“此事傳揚出去,不知多少人要後悔當初一時猶豫,沒有救下你們。”
穆成亦是輕笑,隻是這笑容有些陰沉。
“並非所有人都如公主一般,在那般境況下還會對我們兄弟二人施以援手。
世人大多先計較得失再考慮行事,既然他們當初計較之後猶豫了,那麼此時後悔也是為他們之前做出的選擇而帶來的結果而已。”
楚瑤自然明白他言語中的意思,點了點頭沒再多,隻道這件事適可而止即可,不要再讓百姓的情緒繼續發酵,不然不見得是好事。
穆成點頭,退了出去。
而此時,楚沅也正與幾位朝臣一起議事,討論的無非還是穆氏兄弟以及他們給楚瑤帶來的豐厚添妝。
經過幾日幾夜不停不歇的忙碌,楚宮下人終於將那近千個箱籠清點完畢,而之所以能這麼快統計好,還是因為寧安寨裝箱的時候就列過詳細的清單,分門別類十分清楚,不然估計等公主婚期到了都統計不完。
那些箱籠裏的東西確實如他們所想,富可敵國,甚至隱約有超過楚國國庫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