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消滅封建、半封建的勢力,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1933年,中央根據地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查田運動。6月1日,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出《關於查田運動的訓令》,隨後,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查田運動的決議》。6月中旬,毛澤東在瑞金召開八縣查田運動大會,指出,查田的目的是查漏劃的地主富農,而不是按畝查田,也不是再分田。查田運動的路線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削弱富農,消滅地主階級。這樣查田運動就迅速形成一個廣泛的群眾運動。由於“左”傾錯誤的幹擾,一些地區發生了嚴重的侵犯中農、消滅富農的現象。1933年10月,蘇維埃中央政府公布了毛澤東寫的《怎樣分析農村階級》和毛澤東主持製定的《關於土地鬥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使土地革命鬥爭有章可循,走上了正確的軌道。據1933年7~9月的統計,中央根據地查出地主6988家,富農6638家,收回土地31.7萬多擔。同時,也糾正了一批劃錯了成分的中農,清洗了混進政府機關的階級異己分子,鞏固、擴大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1933年7月,蘇維埃中央政府決定在蘇區開展經濟建設工作。8月,中央蘇區南部17縣、北部11縣經濟建設大會先後在瑞金、博生召開,毛澤東在瑞金會議上作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的演說,強調了經濟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此後,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工作逐步展開。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土地革命以後,農民的勞動熱情大大增長,很多地區組織了勞動互助社、耕田隊、犁牛合作社,還有農具合作社,種糧合作社。另外還出現了更高程度的合作農場,農業合作社。1933年,蘇維埃中央政府頒布了《勞動互助社組織綱要》,有力推動了蘇區互助合作的發展。組織起來的農民還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使蘇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複和發展起來。在中央根據地,1933年的農業產量比上一年增加了15%,閩浙贛根據地增加了20%。蘇區的工商業由國營企業、合作社企業、私人企業組成。蘇維埃政府創辦了許多國營企業,有兵工、被服、煉鐵等軍需工廠33個,還有造紙、紡織、製糖、製造農具、開采鎢砂等民用工業。1934年春,蘇維埃中央政府建立了中華商業公司,同福州、廈門、廣州等地進行大宗貿易,輸出糧食和鎢砂,輸入食鹽、布匹和其它日用品。合作社是由工農群眾集資合股組成的,蘇維埃政府予以支持和扶助,如鑄鐵、造紙、石灰、鎢砂、煤炭等合作社。1934年9月,江西合作社企業有3萬多家。合作社商業有消費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等。蘇區個體生產的小私有經濟數量很少,蘇維埃政府對它采取監督的辦法。為了穩定根據地的金融,各蘇區陸續成立了若幹銀行。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銀行成立,各蘇區的銀行成為它的分行。工農銀行不但有一定數量的白銀作為儲備金,而且有大量的物資作為後盾。所以,工農銀行的幣值十分穩定,信用極高。工農銀行的貨幣不僅暢行於根據地,白區人民也樂意接受,有力地支持了蘇區的經濟建設。經濟建設的發展,不但粉碎了敵人的經濟封鎖、保障了軍需和民用,為開展革命戰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而且使農民關心的柴米油鹽、穿衣住房、上學治病等問題得到解決,農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為了進一步健全和鞏固各級蘇維埃政權,中央根據地於1932年和1933年進行了兩次選舉,凡年滿16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加選舉的選民在80%以上。通過選舉,把大批工農群眾中的先進分子選舉到各級政權機構中去,同時清除了混進政權中的階級異己分子和其他壞分子。1934年1月22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毛澤東代表中央政府作工作報告。會議熱烈討論了毛澤東的報告,修正了憲法大綱,通過了蘇維埃、紅軍、經濟建設等議案,推舉毛澤東、王明、張聞天等175人組成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即中央政府,以毛澤東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張聞天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下設11個部作為中央行政機關。中央以下的省、縣、區、鄉各級政府,也均由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產生。
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於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大眾,在於使文化教育為革命鬥爭與階級鬥爭服務,在於使教育與勞動聯係起來,在於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毛澤東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頁。】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厲行全部的義務教育,發展廣泛的社會教育,努力掃除文盲,造就大批領導幹部。中央蘇區的小學教育最為發達,6至14歲的兒童進入列寧小學,14歲以上的兒童進入義務勞動學校。在社會教育方麵,16至45歲的中青年大多數進入夜校(補習學校),年紀更大一些的則編入識字組。1933年,中央蘇區2932個鄉中,有小學3052所,學生89710人;有夜板6462所,識字組(福建未統計)32388個,組員15.5萬人。中央蘇區還建立了蘇維埃大學、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紅軍大學、中央列寧師範學校和其他各種專門技術學校,培養大批優秀幹部。蘇區還發行各種報紙、雜誌,1934年,僅中央蘇區就有報刊34種,如《紅色中華》《青年實話》《鬥爭》等。此外,蘇區的戲劇、歌舞也有相當的發展。
蘇維埃區域各項建設的偉大成就,在全國樹立了一個楷模,它和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形成鮮明的對照,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沒有民族壓迫、沒有封建剝削的自由光明的天地。
四、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長征的勝利
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推行,斷送了九一八事變後有利於革命的時機,使上海臨時中央的處境日益險惡。1933年春,中共臨時中央轉移到中央蘇區。
這時,“左”傾機會主義者通過贛南會議和寧都會議,已經排擠了毛澤東對蘇區黨和紅軍的領導。博古到達中央蘇區,進一步排斥毛澤東,打擊具有實際經驗的各級領導幹部,控製蘇區的黨、政、軍大權。1933年2月,博古等人在福建開展反對“羅明路線”的鬥爭,批判福建省委代理書記羅明“對革命悲觀失望”的“逃跑退卻路線”。3月,又在江西開展反對“江西羅明路線”的鬥爭,打擊擁護毛澤東的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等人,在中央蘇區全麵貫徹“左”傾機會主義。
5月8日,臨時中央提議成立了紅軍總司令部,任命朱德為紅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麵軍總司令,周恩來為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麵軍總政委,同時將隨軍行動的中央革命事委員會移至臨時中央所在地瑞金,增加博古、項英為委員,負責軍事指揮。接著,臨時中央又接管了蘇區中央局,直接掌握了蘇區的黨、政、軍權力。
正當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在中央蘇區和其它根據地得到貫徹的時候,蔣介石卻加緊準備發動第五次軍事圍剿。1933年9月,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參與下,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200架飛機,自任總司令,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其中以50萬兵力分4路進攻中央蘇區。蔣介石總結經驗,采取“步步為營,節節進剿”的方針,在根據地周圍修築了3000多個碉堡,層層包圍,企圖消耗紅軍有生力量,尋求紅軍主力決戰,一舉消滅紅軍。
當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原名粵托·布勞恩,德國人)已到達瑞金。他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隻是照搬蘇聯紅軍的正規戰經驗和一套教條理論,但博古對他十分信任。博古、李德實際上成為最高的軍事指揮者。
中央紅軍8萬餘人,在博古、李德的指揮下,一開始就實行“左”傾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9月28日,敵人占領黎川,切斷了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的聯係。臨時中央領導人震驚於黎川一城之得失,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命令紅軍全線出擊,到外線攻打敵人堅固的據點,使紅軍在敵人的堡壘間東奔西撞,逐漸陷入被動地位。
1934年1月,臨時中央在瑞金召開六屆五中全會,博古主持會議並作了《目前的形勢與黨的任務》的報告,認為“中國的革命危機已到了新的尖銳的階段”,第五次反圍剿的勝利“將實現一省或數省的蘇維埃革命首先勝利,並奠定蘇維埃革命在全中國勝利的強固基礎”。會議繼續強調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和對右傾機會主義的調和態度,發展了宗派主義的過火鬥爭和打擊政策。會議改選了中央政治局,設立中央書記處,由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組成,博古負總責。六屆五中全會,使“左”傾機會主義發展到了頂峰。
在此期間,紅軍在泰寧、建寧地區與敵人相持數月後,被迫後退。3月,敵人向蘇區北大門廣昌推進,李德、博古又抽調紅軍主力集結於廣昌一帶,與優勢敵軍打陣地戰。4月廣昌失陷,敵人深入蘇區內部,這時,博古、李德又實行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將紅軍分成6路,搞“短促突擊”,命令紅軍處處設防,節節抵擋,結果使紅軍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更加陷於被動。
第五次反圍剿打了一年多,根據地防線全部被攻破,紅軍處於包圍之中,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1934年7月,根據中央指示,尋淮洲、粟裕率領由紅七軍團改編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前進,在贛東北與方誌敏的紅十軍會合,編為紅十軍閉,繼續北上。8月,任弼時、肖克又奉命率領紅六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與賀龍的紅二軍團在貴州東北會合,開辟了湘鄂川黔蘇區。9月,鄂豫皖的紅二十五軍團在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率領下進行西征,後經陝南到達陝北,與劉誌丹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為迎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創造了條件。
1934年10月10日,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麵軍8.6萬多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雩都出發,向紅二、六軍團所在地湘西進軍,實行戰略大轉移。這時,博古、李德又驚慌失措,成為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把紅軍的戰略轉移當作搬家式的行動。國民黨追剿軍達16個師,布置了4道封鎖線,由粵軍、湘軍、桂軍分別堵截。紅軍將士英勇奮戰,突破了4道封鎖線,尤其是11月底的湘江戰役,紅軍損失慘重,減少到3萬餘人。紅軍突破湘江,向西疾進。蔣介石急忙調集大軍,阻擋紅軍會師。如果不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就必然遭到5、6倍敵軍的圍攻。這時,毛澤東力主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的意圖,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博古、李德在四處碰壁的情況下,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於是紅軍從湘南通道轉兵,進入貴州,強渡烏江,直撲遵義。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占遵義城。
由於“左”傾機會主義的推行給黨和紅軍造成了嚴重損失,引起了廣大幹部戰士的懷疑和不滿,他們逐漸認識到毛澤東的,是正確的,一些犯過“左”傾錯誤的同誌也開始覺悟過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挽救危機中的黨和紅軍,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博古、張聞天、周恩來、朱德、毛澤東、陳雲;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何克全);還有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紅五軍團政委李卓然,《紅星報》主編鄧小平,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及其翻譯伍修權共20人。
博古代表中央在會上作了《關於五次圍剿總結的報告》,周恩來作了副報告。博古把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主要歸咎於國民黨力量的強大和白區、蘇區配合不力等客觀原因,不承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和李德在軍事領導上犯了嚴重的錯誤。周恩來則主動承擔了責任。毛澤東首先發言,他著重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批駁了李德為自己辯解的錯誤,並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和今後應采取的方針。多數同誌在發言中都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不同意博古的總結報告。張聞天受會議委托,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原則,明確指出“軍事上的單純防禦路線,是我們不能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剿’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上),第676頁。】會議決定改組中央領導機構,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仍由中央軍委主要負責人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會後,政治局常委進行分工,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成立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軍事行動。
遵義會議雖然沒有全麵地討論政治路線問題,但解決了當時最為迫切的軍事問題,在組織上結束了“左”傾機會主義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對黨和紅軍的領導,實際上形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路線,使中國革命回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遵義會議是中共曆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它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問題的開始,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誌。
遵義會議後,紅軍進行整編,輕裝上陣,在雲貴高原展開機動靈活的運動戰。1935年1月至3月,進行了四渡赤水戰役,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接著,紅軍又南渡烏江,佯攻貴陽,乘虛直入雲南,於5月上旬巧渡金沙江,跳出了蔣介石數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的勝利。紅軍進入四川通過大涼山彝族地區後,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6月14日抵達川西的懋功地區,與來自川陝根據地的紅四方麵軍勝利會師。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一、四方麵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決定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這時,紅一方麵軍2萬多人,紅四方麵軍8萬多人。張國燾自恃兵力雄厚,個人野心極大膨脹。他反對中央北上,認為紅一方麵軍的長征已經失敗,革命處於退卻時期,所以主張向四川、西康邊界轉移。為了團結張國燾,黨中央於7月18日任命他為紅軍總政委、周恩來調中央常委工作。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地區的沙窩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一、四方麵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定》,再次肯定了北上建立根據地的方針,決定把一、四方麵軍混合編成右路軍和左路軍北上。8月27日,毛澤東等率領右路軍越過草地到達四川北部的巴西,張國燾等也隨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這時,張國燾卻打電報公開反對中央北上,要求右路軍全部南下,並企圖以武力危害黨中央。毛澤東等聞訊後,連夜率領紅一方麵軍主力北上,脫離危險地帶。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號召紅軍指戰員同張國燾的錯誤作鬥爭,同時將北上的紅軍改編為陝甘支隊,繼續北上。紅一方麵軍攻占天險臘子口,越過岷山、六盤山,於10月19日抵達陝北吳起鎮,與陝北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11月,紅軍在直羅鎮殲滅來犯之敵一個師又一個團,粉碎了國民黨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為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中央北上後,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麵軍重過草地,向川康邊界退卻。10月5日,張國燾在卓木碉另立“中央”,自封主席,公開分裂黨和紅軍。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張國燾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責令他立即取消偽中央,停止一切反黨活動。由於部隊南下受到敵人的阻擊和圍攻,傷亡慘重,到4月剩下4萬多人,張國燾又被迫向甘孜地區撤退,引起廣大指戰員的不滿。在中共中央、共產國際的一再責令下,6月6日,張國燾被迫取消了偽中央,同意北上。
1936年7月2日,任弼時、賀龍率領紅二、六軍團從湘鄂川黔根據地長征到達四川甘孜,同紅四方麵軍會師。紅二、六軍團奉命改編為紅二方麵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10月22日,紅二、四方麵軍長征到達甘肅會寧,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麵軍會師,長征宣告勝利結束。
長征是曆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一結束,中國革命的新局麵就開始。12月7日,紅一、二、四方麵軍組成統一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毛澤東為主席。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紅四方麵軍主力部隊和紅五軍團2萬餘人,於11月10日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向河西走廊進軍。在優勢敵人的圍攻下,1937年3月遭到最後失敗。西路軍失敗後,曾發展到30萬人的紅軍,剩下不到3萬人,這主要是王明和張國燾的錯誤造成的。
1937年3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1938年4月清明節,張國燾作為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副主席,借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之機,隻身投靠國民黨,做了可恥的叛徒。4月18日,中央作出《關於開除張國燾黨籍的決定》。
紅一方麵軍長征後,中央蘇區成立了中共中央分局(以項英為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以陳毅為主任)和中央根據地軍區(由項英兼任司令員和政委),領導留在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和遊擊隊堅持鬥爭。
國民黨軍隊進入蘇區後,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樹砍光、屋燒光、人殺光”。在敵人的屠刀之下,瑞金被殺12萬人,平江被殺13萬人,江西和閩西的革命群眾被殺80多萬,許多村莊全被燒毀,成為一片荒涼的無人區。國民黨還組織了“靖衛團”、“鏟共團”、“返鄉團”、“義勇隊”、“清鄉委員會”等,糾集地主惡霸對蘇區人民進行反攻倒算。為了斷絕遊擊隊和人民群眾的聯係,國民黨進行大規模的燒山、封山、砍山、並村、移民的活動,強迫山區人民遷到敵人據點裏居住。村村築碉堡,處處安據點,實行嚴密的保甲製度。
但是,蘇區人民在項英、陳毅和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仍然在贛粵邊、閩贛邊、贛東北、閩西、閩北、閩東、閩南、浙南、湘南、湘贛邊、湘鄂贛邊、鄂豫皖邊、豫南桐柏山、廣東瓊崖等8省14個地區堅持遊擊戰爭。
1934年10月,項英、陳毅率領部分紅軍退入南嶺,分散活動。11月,贛粵邊特委建立了以油山為中心的贛粵邊遊擊根據地。1935年3月,中共中央分局也來到油山,確立了“依靠群眾,堅持鬥爭,積累力量,創造條件,迎接革命高潮”的方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在險惡的環境中,紅軍戰士風餐露宿,晝伏夜行。真是“炊斷糧,野菜和水煮;設野營,大樹遍身待曉明”。1936年冬天,陳毅在梅山被圍20餘天,生命安危,係於一發。他寫下“斷頭令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豪邁詩篇,表達了革命到底的決心。在根據地人民的支援下,南方8省的紅軍戰士,從1934年到1937年堅持了3年最艱苦最困難的遊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們又先後奔赴抗日戰爭。
五、少數民族的革命鬥爭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廣西。1925年五卅運動後,廣西梧州開始建立共產黨組織。韋拔群等在東蘭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運幹部,農民運動在右江和左江流域開展起來。大革命失敗後,韋拔群領導革命群眾轉入東蘭、鳳山山區,堅持武裝鬥爭。1928年6月,中共廣西省委成立,決定恢複、發展各縣的黨組織。1929年夏,中央派鄧小平到南寧,領導廣西鬥爭。1929年12月、1930年2月先後舉行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建立了紅七軍和右江根據地。1930年10月,紅七軍奉命北上,韋拔群仍留下堅持鬥爭。1932年10月,在桂係軍閥對右江根據地進行殘酷圍剿中,韋拔群英勇犧牲,根據地遭到嚴重損失。
蒙古族主要居於內蒙古地區。1925年10月成立了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建立了內蒙古人民革命軍,由錫尼喇嘛指揮,曾在19個嘎查(鄉)建立人民革命政權。1927年3月,蒙古族和漢族人民在呼和浩特城南進行了反對當局清丈地畝的鬥爭。國民革命失敗後,蒙古地區的革命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仍然堅持鬥爭。1929年春,錫尼喇嘛遇害,革命鬥爭受到挫折。同年,在內蒙東部地區,嘎達梅林率領蒙民開展了反對達爾罕王出賣蒙民土地的鬥爭,這場鬥爭到1931年春被鎮壓下去。九一八事變後,黨派王若飛到綏遠,加強對蒙古工作的領導。1932年,成立了蒙漢各階層人民參加的反帝大同盟。後來,蒙古地區武裝加入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對日作戰。
回族是我國分布較廣的一個民族,集中居住在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在五四運動中,許多回民先進青年投入了鬥爭,回族青年郭隆真還參與了天津五四運動的領導工作。在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和省港大罷工中,都有回族的先進分子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也有從華北、西北來的回族學員。五卅慘案後,北京回民組織了回族滬案後援會。1926年,共產黨在寧夏建立組織。同年,河北、山東一些回民村中也有共產黨組織活動。紅軍長征進入陝甘後,與回族人民有了更多的聯係。1936年5月發表了《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公布了共產黨對回族的政策,得到回族人民的擁護。
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省。英帝國主義長期在西藏進行侵略分裂活動,進而於1920年10月派遣貝爾使團入藏,離間西藏地立方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引起西藏各階層人民的反對,貝爾被迫返回印度。1928年,十三世達賴主動派遣代表與南京政府聯係。1929年,南京政府派人入藏,並設立蒙藏委員會,班禪也在南京設立辦事處。1931年,達賴在南京正式成立辦事處。這時,英國極力策動西藏的親英勢力組織“新軍”,進犯西康、青海等地。1933年12月,十三世達賴去世,南京政府的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入藏致祭,並在拉薩設立駐藏辦事處。1934年1月,南京政府根據西藏僧俗官民推薦,任命熱振呼圖克圖代攝達賴職權,管理地方政教事務。熱振攝政後,打擊了西藏地方政府中的新英美勢力,發展了西藏與內地的關係。
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主要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從1912年到1928年7月,新疆地方政府一直控製在楊增新手中。此後,民政廳長金樹仁奪取了新疆統治權,對各族人民實行沉重的經濟盤剝和民族壓迫。1931年4月,和加尼牙孜領導哈密地區人民武裝暴動,反對金樹仁的統治。1933年春,和加尼牙孜聯合回族軍閥馬仲英進攻庫車、阿克蘇等地。直逼南疆重鎮喀什。這時,英國策動土耳其主義分子穆罕默德·伊敏在墨玉縣發動叛亂,成立“和田伊斯蘭教共和國”,1933年4月,金樹仁已無力控製局勢。一部分青年軍官發動政變,趕走金樹仁,推舉盛世才為邊防督辦。盛世才很快擊敗了各敵對勢力,統一了新疆,使動亂了多年的新疆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苗族、瑤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1924年,廣西大苗山的苗民發動了反抗軍閥壓迫的鬥爭。1928年冬,共產黨在海南島母瑞山苗族、黎族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4年底,紅二六軍團開辟了湘鄂川黔根據地,很多區鄉的政權組織中,都有苗族群眾參加。紅軍長征途中,得到了苗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不少人參加了紅軍。此外,滇東南和湘西的苗族、桂北的瑤族,都曾發動過反對國民黨統治的起義,但都失敗了。
彝族主要居住在川、滇大小涼山地區。土地革命時期,許多彝族地區連續不斷地爆發武裝鬥爭,提出“民族平等”、“打倒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府”等口號。1935年4月,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四川瀘沽地區,幫助冕寧縣的彝漢族人民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燒毀了田地糧冊。5月,紅軍進入果基(沽雞)、倮伍、羅洪等彝族家支控製地區時,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並把一麵“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的紅旗授給小葉丹。紅軍在彝族地區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鼓舞了彝族人民的反抗鬥爭。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95年割讓給日本。五四運動後,革命浪潮很快波及到台灣。1928年,台灣成立共產黨組織。1930年10月,台中州的能高郡霧社高山族人民舉行反日大起義,斃傷日寇330多人。12月,起義被鎮壓下去,起義群眾大部分犧牲。
少數民族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他們的革命鬥爭,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支持了紅軍和根據地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