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隔海相望的台灣 第二節經濟起飛與政治波動(3 / 3)

1960年,蔣介石的第二屆“總統”任期屆滿。為了繼續盤踞“總統”職位,蔣授意重新修改“臨時條款”,取消“憲法”關於“總統”連選連任一次的限製。1960年2月20日,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台北召開。會議的重要內容是修改“臨時條款”,規定“動員戡亂時期總統連選任,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製”。這樣就為蔣介石連選連任“總統”,成為事實上的“終身總統”提供了“法律依據”。於是,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當選”為第三任“總統”,陳誠“當選”為連任“副總統”。1963年11月12日,國民黨在台北召開“九大”。蔣介石連任“總裁”,陳誠連任“副總裁”。蔣經國、袁守謙、張其昀等15人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員。

蔣介石到台灣後,厲行“家天下”統治。50年代初,通過對國民黨的“改造”,在削弱排擠非蔣派係勢力的同時,又大力培植蔣經國的權力基礎。蔣介石逐步擢升其子蔣經國,相繼安排其擔任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常委、“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台灣“國防會議副秘書長”、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等要職,權力涉及黨、政、軍、財、情治等各個領域。於是,在國民黨內,蔣經國與蔣介石的另一親信,先後擔任台灣“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及國民黨“副總裁”的陳誠,形成了兩大實力派係。

1963年12月,陳誠病重後,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蔣介石挖空心思地任命“沒有野心、沒有班底、人緣隨和又善於理財”的嚴家淦(曾擔任台灣“經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省政府“主席”等要職)接替陳誠擔任“行政院長”。1966年2月,“國民大會”一屆四次會議“推選”蔣介石連任第四任“總統”,嚴家淦當選為“副總統”,並繼續兼任“行政院院長”。

1965年3月陳誠去世後,陳誠勢力逐漸解體,各種權力進一步向兒蔣經國集中。1964年3月,蔣經國出任台灣“國防部部長”。1967年兼任新成立的“國家安全會議國家總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1969年3月,國民黨“十大”上,蔣介石連任“總裁”,取消了“副總裁”的設置。蔣經國擔任新設置的“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6月,台灣“行政院”局部改組,蔣經國升任“副院長”,掌握“行政院”實權。這樣,由蔣經國繼承國民黨最高權力的形勢已經明朗。

蔣介石在台灣的獨裁統治,曾引起了島內各界人士的強烈不滿。60年代《自由中國》事件就是台灣一部分社會人士、知識分子與國民黨矛盾的集中反映,是受到美國影響的台灣中小資產階級及其代表與國民黨衝突的結果。

《自由中國》雜誌,是一個深受胡適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政論性刊物。1949年11月在台北正式創刊,由在美國的胡適擔任發行人。50年代初,此職由雷震接任。雷震曾是蔣介石權力核心中的人物,也是國民黨內反共擁蔣但又具有一定民主思想的自由派代表人物,長期擔任國民黨要職。去台以後,雷震的主要精力是從事《自由中國》雜誌的編輯工作。蔣介石希望借助黨內自由派的影響,把《自由中國》辦成為國民黨粉飾門麵、對外改善台灣形象的喉舌。可是雷震本著對國民黨的一片忠心,在《自由中國》上對登了不少對台灣社會腐敗現象進行廣泛批評的文章,如提倡自由經濟,批評當局的金融管製政策;提倡教育獨立,反對蔣氏父子的黨化教育;呼籲挽救教育危機等。在一段時間內,台灣當局為了贏得美國輿論的好感,爭取更多的美援,對該刊基本持容忍態度。隨著國民黨對台統治的鞏固,當局與《自由中國》的矛盾逐漸加劇。在這種矛盾發展的第一階段,《自由中國》雜誌更加尖銳地批評國民黨政治、經濟等方麵的腐敗現象。蔣介石不再容忍,遂於1954年12月28日,下令開除雷震的國民黨黨籍。1957年以後,矛盾衝突發展到第二階段。《自由中國》雜誌提出“反攻無望論”,直接否定“反攻大陸”的可能性,自覺不自覺地配合了美國“兩個中國”的政策,並對國民黨的“法統”、“道統”地位表示懷疑,公開反對蔣介石連任“總統”,進而加快了組織新黨的步伐。這就引起了台灣當局的慌恐最終遭到了鎮壓。1960年9月4日,台灣當局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逮捕,並查封了《自由中國》雜誌。10月3日,當局又以該雜誌發表有違“反共抗俄國策”的言論以及“掩護匪諜”等罪名,判處雷震10年有期徒刑。《自由中國》的另一主要編輯人、台大哲學係教授殷海光也遭到台灣當局的迫害,曾經參與創辦並長期支持《自由中國》的胡適在“自由世界”台灣發出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感慨【見胡適:《容忍與自由》文,原裁於《自由中國》雜誌第26卷第6期。】。針對胡適在台灣的“自由言論”,國民黨當局有計劃地發動了大規模的圍剿。胡適,這位主張在台灣全麵實行西方“自由民主”製度的國民黨“諍友”,在蔣介石獨裁統治下處境相當狼狽。

《自由中國》雜誌事件之後,又發生了《文星》雜誌事件。

創刊於1957年11月的《文星》雜誌原本默默無聞。1961年,該刊發表了26歲的李敖【李敖1935年出生於哈爾濱,曾在台大曆史係學習。他憤世嫉俗,個性狂狷。大學期間,一年四季皆身著長袍。他曾這樣描述自己:“我是頑童,是戰士,是英雄,是善霸,是文化基度山,是社會羅賓漢,是痛恨國民黨和偽君子的第一人。中國有史以來,沒人能像我這樣化正義、力量、勇氣、真誠、血性、智慧博學和活潑於一身的人了。”】激烈批判傳統文化和國民黨“道統”的大量文章,名聲大噪,在台灣思想文化界及至政界引起廣泛注意。李敖繼承胡適“全盤西化”的思想,引發了台灣學術界4年之久的“中西文化論戰”。由於李敖以討論文化來影射政治,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傳統文化和以國民黨為後台的傳統勢力,因而觸及了國民黨要人和政權的敏感部分,為台灣當局所不容。1965年底,《文星》雜誌遭查封。1971年3月,李敖被捕入獄,翌年2月以“叛亂”罪被判處10年徒刑。在此之前的1968年3月,寫雜文出名的柏楊(郭衣洞)也以“侮辱元首”罪鋃鐺入獄。

在對各界人士的不滿情緒進行壓製的同時,1967年7月,台灣當局開始推行“中華文化複興運動”。蔣介石認為,“民族文化”是國民黨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礎。針對社會風氣的普遍下降和李敖鼓吹的“全盤西化論”,台灣當局請出中國傳統文化,用作治療社會問題的藥石,並回擊李敖的挑戰。“中華文化複興運動”的中心內容是利用孫中山的某些言論,散布“中國文化、三民主義和中華民國三位一體論”,其目的在於為其反共和偏安台島尋找精神支柱。台灣當局推行的這場運動雖然在醫治社會問題和反共上收效甚微,但客觀上對整理祖國文化遺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應給予恰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