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台灣經濟的飛速發展時期。台灣經濟的綜合年增長率為10.37%,其中工業年增長率高達19.5%【周、齊欣、魏大業:《台灣經濟》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224頁。】。台灣經濟之所以能速發展,首先是因為國民黨退台時掠走了大量的資金、設備和技術人員,並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援助(1965年美援停止後,到1977年又提供了43.63億美元的經濟貸款。【苗建寅主編:《中國國民黨史》,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第508頁)。】其次,在在主觀上,台灣當局抓住了機遇,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並采取了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普及教育,普遍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等。再次,有利的國際環境。當時資本主義世界各主要國家正處於經濟繁榮時期,其工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需要有台灣這樣的加工出口經濟作為補充。因此,美日資本競相向台灣滲透集中。同時,美國正在東南亞采取擴張政策,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大量采購台灣的輕工業品作為軍需,也為台灣發展出口產業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機會。上述幾個方麵便構成了台灣經濟在這一時期迅猛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應看到,台灣經濟是以加工出口為主體的島型經濟,其致命的弱點在於對外依賴性強,發展主權操縱在外人之手,如遇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台灣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二、蔣介石“反攻大陸”冒險的破產
蔣介石敗退台灣後,一直企圖“反攻大陸”。在美國的支持下,國民黨軍隊對大陸沿海地區不斷進行武裝襲擊。1954年9月3日,人民解放軍奉命炮擊金門,予以警告,即第一次台海危機。1955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了浙江沿海敵占的一江山、大陳等島嶼。1958年8月,大小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隊不斷炮擊福建沿海村鎮。為了懲罰蔣介石軍隊的挑釁和騷擾,也為了摸清美蔣勾結的底牌,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於8月23日炮擊金門、馬祖諸島,該島國民黨守軍實施反炮擊,從而形成了第二次台海危機。金門炮戰,引起了世界的關注。美國提出了“金門、馬祖諸島中立化、非軍事化”的問題。美國雖然援蔣,但也擔心金門炮戰會成為它重新卷入中國內戰的觸發點。因此,當炮戰進行了一段時間後,美國國防部長麥克艾樂建議蔣介石從金、馬諸島撤出重兵,與大陸“脫離接觸”,企圖劃峽而治,製造“一台一中”或“兩個中國”。但海峽兩岸不約而同,都堅持隻有一個中國的立場,堅決反對金門、馬祖中立化、非軍事化的主張。10月23日,蔣介石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台北舉行會談,發表“台美聯合公報”。雙方妥協的結果是,美國放棄了金、馬諸島中立化的主張,隻同意台灣當局采取軍事守勢和政治攻勢;蔣介石也暫時結束了武裝進攻大陸的軍事行動。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宣布,人民解放軍堅持警告性炮擊金門(改為逢單日炮擊,雙日停火,一直持續到1978年年底),表明中國政府對台澎金馬諸島擁有不可爭議的主權。
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左”的傾向以及自然災害和蘇聯施壓的影響,中國經濟麵臨著嚴重的困難。蔣介石便認為“反共複國”、卷土重來的時機到了。因此,他加緊策劃“反攻大陸”的陰謀。
1962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所謂《告全國同胞書》,聲稱要進行“反共抗暴的革命運動”。並把1962年認定為“反攻大陸”的決定年、勝利年。年初,台灣當局成立了以蔣介石、陳誠為首的“最高五人小組”作為“反攻大陸”的決策機構。3月,下達“征兵動員令”,提前開始下年度的現役征集,並將各類輪船車輛納入戰時編組。5月又下令征收“國防臨時特別捐”,籌措“反共”經費。據統計,14個月內共征收6000萬美元。在此基礎上,上半年即進行了多次以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蔣介石調兵遣將,台灣海峽戰雲密布。當時美國政府明確表示不同意蔣介石馬上發動針對大陸的軍事行動。4月,美國總統肯尼迪禮貌地通知蔣介石:“時間不成熟,美國的無限支持不是唾手可得的。”【威廉·布勒:《美國的中國政策和台灣問題》科,科羅拉多1971年版,第50頁。】6月23日,美國大使卡勃受命在中美第110次大使級會談中麵告中國大使王炳南,美國不支持台灣“侵犯大陸的任何意圖。【威廉·布勒:《美國的中國政策和台灣問題》第48頁。】8月底,美國總統肯尼迪又警告蔣介石:如果對大陸采取軍事行動,那就等於自殺。並指出:台灣單獨反攻大陸,是違反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由於大陸軍民的嚴陣以待,以及美國政府的阻撓和反對,蔣介石搞起的這場虛張聲勢的“反共聖戰”,隻好偃旗息鼓,悄然收場了。
“反攻大陸”的軍事冒險失敗後,台灣當局於1962年10月到12月向廣東沿海派遣了9批172名特務,企圖在這些地區建立“遊擊走廊”進行騷擾。結果,幾乎被當地軍民全部殲滅。1963年6月,東南沿海軍民又殲滅了從海上偷渡登陸的62名武裝特務。這樣,蔣介石利用小股匪特騷擾大陸沿海的陰謀活動也被粉碎了。
針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陰謀和匪特的襲擾,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在作好反擊準備的同時,還發起了強大的政治攻勢。1962年7月25日,福建前線司令部頒布了兩個通告,宣布對駕機駕艦起義的國民黨官兵的聯絡辦法和獎勵規定。在此前後,許多蔣軍官兵起義歸來,其中包括上尉飛行員徐廷澤、下士偵察員趙宗禮、少將特務程一鳴。1965年7月20日,前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夫婦及程思遠從海外回歸祖國,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熱烈歡迎。7月27日,毛澤東在接見李宗仁夫婦時說,跑到海外的,凡是願意回來,我們都歡迎。他們回來,我們都以禮相待【程思遠:《李宗仁先生晚年》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193頁。】。在五、六十年代,先後回國的國民黨要員有前“行政院長”翁文灝、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等。即使退居台灣的許多國民黨軍政人員,也不願充當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祭品,而是心向大陸,渴望統一。當時困居台北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在他重病之際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龐齊編著《於右任詩歌萃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614頁。】從於老先生的悲哀呻吟中,反映了國民黨高層軍政人員的思鄉之情,同時也反映了蔣介石“反攻”迷夢的破碎。麵對美國政府對反攻態度的冷漠與大陸原子彈爆炸的成功,蔣介石長歎一聲,說:“完了!我們反攻大陸已沒有希望了【李鬆林《蔣介石晚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頁】”。
三、政治波動與文化論戰
經過50年代的整治,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逐漸趨於穩定。進入60年代後,由於經濟發展順利,蔣介石個人專製也隨之加強,並基本上完成了傳子部署。國民黨的最高權力由蔣介石逐步向蔣經國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