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我國時令節日習俗談(1 / 3)

第一百一十三章我國時令節日習俗談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由春夏而秋冬,周而複始地循環著。人們天天過著刻板的生活,做著刻板的工作,一成不變,這就未免太單調、太枯燥了。因此,我們的老祖宗,想出些調劑的方法,按著時令,配合相當的娛樂和飲食享受,來提高人們生活的樂趣和工作的積極性。此中多少有些意義,固不能把它一筆抹煞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舊社會對於春節,非常重視。元旦,家家門上貼著春聯,大都是些吉祥話,如“花開春富貴,竹報歲平安”,又“大好家庭融淑氣,改良社會發新機”等。人們按慣例向親朋拜年,備著梅紅名片,這種名片,都是木板印的,歐體工楷,很是精雅,借以聯絡感情。

春節,廳堂上懸掛祖宗的遺像,香花供奉,以寓追遠係念之意。這些遺像,稱為喜神,不僅子孫向之叩拜,即來拜年的親友,也順先向這些喜神致以敬禮,然後相與揖讓道賀。主人獻茶,茶碗有托,置著兩枚橄欖,稱元寶茶,實則橄欖和元寶絕不相涉,而樣式亦各不相同,不知從何說起。茶後,又蓮心桂圓湯,祝對方連生貴子,這具有封建性的腐朽觀念,是不足取的。

家庭的新年娛樂,有擲骰子之戲,一稱擲狀元紅。狀元為科舉廷試的首魁。骰子凡六麵,第四麵的點子特為紅色,狀元紅,大概指此而言。據考,骰子始於唐代,唐明皇和楊貴妃在宮闈間擲骰子,明皇屢在四點上獲勝,他的寵臣高力士,便把四點塗成紅色。有的說,用紅豆嵌入骰子,益顯色彩,溫飛卿因有“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也無”的妙詞,原來紅豆有相思子的別稱。

兒童們都希望新歲的來臨,不但有好東西吃、新衣服穿、奇巧的玩具玩樂,並且還有一筆額外的收入,就是家長和親戚們給予的壓歲錢。這種錢都是青銅的,有康熙通寶、乾隆通寶等,渾圓厚實,個個精良。兒童們得了錢,納入“撲滿”中。撲滿為一種陶器,作罐兒形,開著一縫,製錢投滿了,把它打破,取出一大筆錢,這就是撲滿名稱的由來。

舊俗,每逢立春,舉行迎春典禮,民國成立,此製便廢。但一九二六年,歲值丙寅,我在蘇州,這年忽奉省令,恢複迎春舊例。當時我赴玄妙觀前,一瞻其盛。典禮有儀仗隊,向導者擊著銅鉦開道,次為警士,手執紙製的春球,五彩繽紛,很為悅目;又次為鑼及大小旗傘,亭中有碑,寫著:“丙寅年,太平春”;其後則鏗鏘的軍樂,戎裝佩著指揮刀的騎巡,容頗威壯;再後為一大彩亭,供值年太歲的芒神,神為紙紮,簡陋得很。又有所謂春牛者,龐然長四五尺,首赤背青,脛黑蹄白,用一竹架,以紙糊之。末為參與典禮的紳士及官員的肩輿,周行熱鬧市區一匝而止。此禮越年即罷。“迎春典禮”,現已成為曆史名詞了。

宋人範石湖曾經這樣說:“新年第一佳節,厥惟元宵。”元宵為舊曆之正月十五日,又名燈節,當然以燦燦華燈,為唯一點綴。人們為了珍惜這個景色,覺此僅僅隻此一宵,瞥眼即逝,尚不滿足,便前展後延了數天。十三日為上燈日,十八日為落燈日,俗稱“上燈圓子落燈糕”,借此佳節,進粉湯圓,啖糖年糕,眼福並兼口福,更助人們的樂趣。又複敲鑼打鼓,喧闐一堂,名為鬧元宵,無非為今歲事業煥發的先兆。兒童們此時更為歡樂,看看走馬燈,牽牽兔子燈,又把紙兒紮成駿馬的頭部,中燃紅燭,縛在兒童的腰間,在廣場走動,明晃晃的燭影,從薄紙中透出光來,借以照路,盤旋左右,無不如意,也算控騎策蹇了。

上海的徐園,一名雙清別墅,為私人徐棣山所建。初在滬北老閘唐家弄,每逢元宵前後,張燈供客夜遊,那燈兒是雇巧工製的,玲瓏透剔,無奇不有。且年年不同,歲歲各異,頗能引人入勝。並有曲會、畫會、梅花會,又製燈謎,由遊客隨意猜射,猜射中了,獎以畫冊文具。此後才由孫玉聲等結成萍社,有陸澹安、謝不敏、王毓生、徐行素、蔣山傭,為“萍社五虎將”。他們懸燈謎於文明雅集,再移至大世界遊樂場,社友擴至數百人,進步書局刊成《春謎大觀》一書。孫玉聲所著的《海上繁華夢》說部中,也涉及徐園鴻雪軒的焰火花炮,張燈懸謎的盛況。

劉公魯為劉聚卿觀察的哲嗣,家富收藏,除極負盛名的唐代古物大小忽雷(樂器)外,又有漢宮燈四座,建昭雁足燈、黃山第四燈、汲紹家行燈、永建吉羊燈,四燈均屬銅質,古氣磅礴,而題識以雁足為最多。平時裝貯楠木匣中,逢到元宵,燃點與客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