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眼裏隻有利益的商人,隻能賺小
見利忘義、無商不奸是中國古代對於商人的歧視性評價,在今天已不適用。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也確實仍有那樣一類商人,追求利益勝過一切,但其結果卻讓利益毀了自己。
賠錢的事也不妨
商人求利天經地義,但如果掉進錢窟窿爬不上來,隻認利益不認人,也不是一條長遠的生意之道。
同仁堂是我國中藥行業的名牌老店,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同仁堂創立之初便以“濟世養生”為宗旨,正是憑著這一條,同仁堂在現突發事件時也不乘人之危,憑著良好的信譽,同仁堂在現代醫藥業發達的今天,依然屹立不倒。
同仁堂的創始人是清代名醫樂顯揚,他尊崇“可以養生,可以濟世者,惟醫藥為最”的信條,把行醫賣藥作為養生、濟世的事業,他辦同仁堂藥室,他說:“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誌之。”在隨後的經營中,他也一直遵循“無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
原則。俗話說在商言商,那麼商家逐利當是無可爭議的道理。但同仁堂卻不是一個隻言商逐利的商家,而更像一個救死扶傷、濟世養生的醫家。實際上,商與仁的結合正是同仁堂曆經數百年磨難而不衰的秘密。
同仁堂利用了醫家的優勢,將“同修仁德”的中國儒家思想融入日常滴之中,形成了濟世養生的經營宗旨,並在此過程中創造了崇高的商信譽,形成了同仁堂獨樹一幟的企業文化。
同仁堂從創辦起就十分重視企業形象的樹立。如設粥場,為窮苦百姓舍粥;掛路燈,方便過路人;贈平安藥,幫助各地進京趕考的人……通過這些具體的行善活動,在老百姓心目中樹立起了同仁堂的良好形象。
1988年,我國上海等地突發甲肝疫情,特效藥板藍根衝劑的需求量猛增,致使市場上供不應求,有些企業趁機抬高藥價。當時,到同仁堂購買板藍根衝劑的汽車也排起了長隊,存貨很快銷售一空。
為了盡早緩解疫情,同仁堂動員職工放棄春節休假,日夜加班趕製板藍根衝劑。這時,有人議論:這下同仁堂可“發”了。其實他們哪知道,同仁堂不但沒“發”,反而是在加班賠錢。因為生產板藍根衝劑所必需的白糖早已用完了,一時又難以購進大批量平價白糖,隻好高價糖作為原料,以致成本超出了售價。出於企業承受能力的考慮,也有人提出應適當提高板藍根衝劑的出廠價,但同仁堂的領導堅決否定這個建議。道理很簡單,“同修仁德”是同仁堂的傳統,乘人之危不符“濟世養生”的宗旨。他們堅持將高價生產的板藍根衝劑按原價格批發出廠,甚至還派出了一個由8輛大貨車組成的車隊,一直把藥品送上海。
這場疫情中,同仁堂雖然賠了錢,卻贏得了良好的信譽,在南方地區又新交了許多忠實的朋友。
現在,北京同仁堂藥店內又開辦了同仁堂醫館,聘請20多位全國知名的老中醫坐堂就診,每天到這裏看病購藥的患者多達數百人,相當於一個中型醫院的門診量。這又是同仁堂的一個高招:一方麵弘揚中華醫術,實行了濟世養生的古訓;至於另一方麵經濟上的實惠,這就不必多說了。
康熙四十五年,樂顯揚之子樂鳳鳴在《樂氏世代祖傳九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的序言“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為同仁堂製作藥品建立了嚴格的選方、用料、配比、工乃至道德的規範。此後,同仁堂在長期的製藥實踐中,又逐步形成“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的特色。
在同仁堂,諸“兢兢小心,汲汲濟世”,“修(製藥)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等戒律、信條,幾乎人人皆知。如果誰有意或無意違背這些信條,他不僅要受到紀律的製裁,還將受到良知的譴責。比如同仁堂炒炙藥材,規定操作人員必須時刻守在鍋邊,細心觀察火候,不時翻動藥料。有一次,一位職工由於對這一要求的真諦認識不深,在裝料入鍋後暫時離開了一會兒。老師傅發現後,大發雷霆:“像你這麼幹,非砸了同仁堂的牌子不可!”全組6個人,也輪番地批評他。此後幾十年中,他當班作業總是兢兢業業,再也不敢有絲毫馬虎,當然也就從未出現過絲毫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