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後來的路太過無味,否則他也不至於連個知己都找不到,偏找來這個隻看過幾頁道德經的半桶水來與他談論這些。想到當年,恐怕每個快到及笄的女子都在迫不及待的期待著如入宮選太子妃的那一日,若是能平安活很久,索性生個一兒半女那就已經贏在起跑線比起後來者那便是前途無限了;她們急不可耐的希望乖乖當一頭聽話的延續皇家血脈的種豬,撫育皇家血脈,還以麵容俊秀與否來計算此事價值,畢竟家事為大,安排連親的各個官宦人家的女兒們,隻盼著對方不會太不入眼也就將就著過了,所以那時他在許多的女子的眼中一定就如謫仙下凡一樣不能比擬吧。
“那我就應你所求,繼續說嘍!”
冥思苦想還不如自己將尷尬放上台麵來,秦聽韻眼疾手快的湊到書前隨意翻閱著,終於找到一句姑且算眼熟的。
“老子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書中的意思表麵上看是在對世人說,我教的抽象是因為教義中包羅萬象,如果人人都能參透,日子久了這些精髓也就慢慢不再有了。這話說的倒是合情合理,像是有什麼人問了他他便予以回擊似的,可天下那麼多教,偏他老子敢用這個“大”字來形容自己的道教,何為大?博大精神?大智若愚?或者隻照著字麵意思理解為“一個人”就是大?
不瞞你說,他的無為而治嘛孩童皆會說幾句,可要真問及深意對此隻是甚少卻還以為懂的人,這世上大有人在。他說的無為講的是順應天命,這是他的思考模式,卻並不一定適用於天下人,你看當今朝堂上看道德經的人何其多,他們可曾依照書上思想而活?所以老子所言他的教雖大,我卻覺得他很孤獨,孤獨到他自己寫下這句時都會主動提及“大似不孝”,說明他也是深知能理解他的人甚少,所以他隻用一個大表達了所有,許是孤傲,許是無奈,因他說的其實也是人人內心都會有過的,總有一段特定時日想著返樸歸真到某處去歸隱,日出而起日落而歇,可大多數人的這個道理則被現實打敗了,所以還有很多人這本書。
這同孔儒的“善”和墨家的“兼愛非攻”不同,孔儒也好墨家也罷,到底都是可以和人的生活一起進行,且不相互矛盾的,而道呢不太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誰都知道這個道理,試問又會有人去學什麼“無為”?就好比,你今日上街買了水果,老板免費送你一個梨,你肯定會收下,可若是再往前走見到了一家色澤更鮮豔的蘋果攤,你手中已有了一個,難道還會白白再花一份錢放棄手中已有的麼?這樣的人有怕是有的,卻是罕有。
我說的未必是你想聽的,在人生之道上,道乍眼看去是在我們腳下,可它卻又不在我們腳下。世上千萬人,但求你明白有時候不做那個別人難懂的“大”,未嚐不是一件好事,畢竟想法太超凡脫俗的人,到頭來都免不了會因之受凍孤獨,我不想你如此孤獨!”
窗外雨似乎早已經停了,屋子裏暖的像是陽春三月,秦聽韻的心卻已經不再需要悸動,連同方才她侃侃而論的說話聲,亂也在“磁磁”的燒炭聲裏被抹的一幹二淨,就像是她從來都不曾開過口說她心疼他受凍。
久久得不到答複,也想通了許多,其實有的話未必要說,說與不說也無差別。她說出來,未必可以感動誰從而擁有他,不說不代表會就此遺忘了無痕。
那份淺嚐輒止的失落已經慢慢蝕骨入心,在來不及囂張放肆前就被秦聽韻一把掐死在了源頭處,承受失落代表她曾期待過,是期待過可恥些?還是因他失落更傷及自尊呢?要秦聽韻選擇,她便毫不猶豫選了前者,催眠般的告訴自己,她沒有一刻覺得落寞。
……
“好,我聽你的....”
模糊時,好像聽見齊二在柔聲立於她耳側回答她問的問題,說話的語氣和起承轉折間隙裏的呼吸,她都聽到了,可秦聽韻懶得睜開眼睛,就好似得到了心愛的玩具的孩子似的,心滿意足的由著自己沉沉入眠。
醒來時,已是黃昏了,卻不知道她是何時被挪到了床榻上。雨後果然適合睡覺呢,不過那聲回答是他親口說的還是秦聽韻自已出現了幻覺呢?她不大清楚,也不願意這麼深究下去,有就有,至少不會消失,沒有……那便沒有吧,反正她不曾擁有過,落空一步又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