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夕陽西下,散盡帝國餘輝 第十一章 《兩宋風雲》----袁騰飛 著
袁騰飛是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生,是北京市高級教師。他在百家講壇講曆史,特別有趣,深受歡迎。出版的《兩宋風雲》很暢銷,粉絲眾多。
但是這不等於他的觀點就百分之百正確,關於嶽飛的有關論述,仍然不免俗,盡管是白玉微瑕。
他參考的書目裏就有《帝國的敵人》、《帝國政界往事》等,毫無疑問受到錯誤影響。
袁騰飛認為順昌大捷後,假如劉琦乘勝追擊,完全可能收複東京汴梁。事實是南宋百廢待興,資源缺乏,經濟基礎薄弱,打仗時要花費大量銀子的,是需要強大的步調一致的野戰部隊的,南宋當時不具備消滅金兀術主力部隊的實力。假如硬撐著北伐,很有可能全軍覆沒。南宋家底充其量能有40萬軍隊,能打仗的不過三分之一,消耗不起。
作者說是宋高宗聽信了秦檜的勸告,12道金牌逼迫嶽飛撤軍。
事實是高宗十幾道手劄逼著嶽飛配合友軍,積極尋找戰機,對金兵圍剿殲滅。嶽飛消極,被迫撤軍。最牛的曆史教師正好把事情說反了,嗚呼哀哉。
作者把紹興十年和十一年的戰事混為一談,說嶽飛剛走,金兀術又殺過來,打到了濠州。其實這是紹興十一年的淮西戰役,而不是嶽飛班師那年的事情。
然後作者又和上兩部書一樣,陷入俗套:高宗削奪三大將兵權,準備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都殺掉。先找張俊下手,派樞密副使王庶去對付張俊,王提拔張手下的幹部,等等。
作者寫朝廷又派張俊和嶽飛瓜分韓世忠的部隊,張俊遭到嶽飛拒絕,懷恨在心。韓世忠朝堂大哭,皇帝憐憫,放了他一馬。
寫到嶽飛之死時候,竟然說是秦檜希望議和,嶽飛反對,秦檜就想搬掉這塊絆腳石。
拜托,你會不會寫點新鮮的?
秦檜死後,高宗再三強調是他而不是秦檜希望議和的,是他竭力促成議和的。再說,嶽飛辭職後,退隱廬山,對秦檜議和有1毛錢的影響嗎?
作者又說張俊得知秦檜要除掉嶽飛,就主動請纓。
笑話,秦檜即使真想除掉嶽飛,那也是極其秘密的,如何能讓外人得知?
作者說張俊獻計秦檜,我去說動嶽飛的部將王貴,讓王貴告發嶽飛謀反,這頂帽子一扣,嶽飛必死無疑。然後張俊就去要挾王貴,冤獄形成。
大名鼎鼎的曆史講師不可以這樣信口開河的。再說一遍:是王貴的屬下王俊出麵揭發他的頂頭上司張憲,王貴轉交舉報信給上級。
看來袁騰飛根本不知道《告首狀》一事,講師有時候還真不如網友。他對參考書也沒研究透切,似乎引用現代曆史書籍比較多。而現代曆史書的作者們,千篇一律地人雲亦雲,什麼12道金牌,秦檜勾結張俊,風波亭,等等。
一個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