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感傷西行之重返人間 第二十章西漢文化複興4
小翔晚上睡在漢江岸邊的一片樹林裏,好像睡在母親的懷抱裏一樣,睡得很香很甜。上午,小翔騎著馬來到漢中博物館,這次可以進去了。小翔進大門,向左就看到了古漢台,拾級而登上古漢台。古漢台是漢王劉邦行宮遺址,台高數米,麵積很大,劉邦就在這裏為漢朝奠定了漢家基業。劉邦,平民出身,曾擔任亭長,官職很小,公元前209年,年近40歲的劉邦在沛縣起義,很快就成為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要領袖之一。兩年後,劉邦率先入關推翻暴秦,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為漢王,建立漢國。四年後,劉邦統一中國,建立了漢朝。毛澤東認為:劉邦是封建皇帝裏麵最厲害的一個,劉邦是中國曆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豁達大度的皇帝。劉邦是漢文化的開拓者之一和漢文化的保護者。作為楚國人,劉邦將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將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大融合,從而形成了兼容並包的漢文化,也拓展了多元的中華文明。劉邦消除分裂紛爭狀態、結束橫征暴斂的曆史,由統一到馬下治理而達到天下大治,開創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麵,從而保護了漢文化的發展,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在《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一書中,英國著名曆史學家約瑟•湯恩比認為:如果我推測沒有錯誤,估計世界的統一將在和平中實現。這正是原子時代唯一可行的道路。但是,雖說是中華民族,也不是在任何時代都是和平的。戰國時代和古希臘及近代歐洲一樣,也有過分裂和抗爭。然而到漢朝以後,就放棄了戰國時代的好戰精神。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重新完成中國的統一是遠在公元前202年。在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統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後出現了地方的國家主義複辟這樣的反動。漢朝劉邦把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從地方的分權主義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義。和秦始皇帶有蠱惑和專製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運用了處世才能完成了這項事業。從兩千年來保持統一的曆史經驗來看,中國人有資格成為實現統一世界的新主軸。
小翔從古漢台走下來,來到望江樓,名不符實,如今的望江樓,被周圍的高樓大廈包圍,雖高而望不到漢江。望江樓旁邊有一株四百年的皂角樹,腹中空空,搖搖欲倒,堅強地支撐著垂老的身軀,越發顯出曆史的蒼桑。望江樓下有一座石拱橋,橋下有綠水,水波不興,池中有金色的鯉魚遊來遊去。
古漢台博物館內有竹林、桂樹、旱蓮、石桌、牛凳、銅鍾、亭台、樓閣,古柏參天,秦磚漢瓦,身處其中,仿佛回到兩千年前的西漢。小翔漫步在博物館內,欣賞著古建築,品味著漢代書法藝術,無不對古人的聰明才智驚歎不已。博物館雖然不大,但整體上氣勢雄偉,樸素古雅,大氣磅礴,洗盡鉛華,承載著厚重的漢文化。
小翔牽著馬來到飲馬池,湖水平靜,圍牆殘破不堪,四周高樓林立,這裏有幾分寂寞,如今馬不能飲,人不敢喝,鮮有人問津。小翔在街上買了一碗熱麵皮,吃完後上了興漢路,直奔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