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感傷西行之重返人間 第十九章 西漢文化複興3
小翔也想去漢中博物館觀察一下裏麵的風景和文物。小翔現在衣服也不那麼髒了,臉也不那麼黑了,隻是頭發有點長。第二天,小翔騎著馬來到了漢中市區。市區道路兩旁多是旱蓮,隻可惜小翔沒遇上旱蓮開花之時,現在的旱蓮樹葉茂盛,鬱鬱蔥蔥,翠綠逼人。旱蓮是漢中的市花,春天開花時形似荷葉,紅裏透白,高雅脫俗,純潔無暇,很有魅力。漢中市內有許多漢桂樹,高大茂盛,清香幽遠。漢桂開花時黃花滿樹,分外妖嬈,格外漂亮。小翔沒看到開花時的旱蓮和漢桂,覺得有點遺憾。
太陽也升起來了,漢中街道上有人行走,漢中給小翔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道路寬廣,小翔現在正在天漢大道上騎著馬,欣賞著美麗的漢中。街上許多人穿著奇裝異服,寬袍大袖,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用絲帶束腰,交領,給人一種飄逸瀟灑的感覺,頭發也各式各樣,頭發上的飾物有冠、巾、帽、珠花、步搖等,腰間佩著玉飾,給人一種高貴不俗的印象。漢中的街道上有許多馬車,以及許多騎馬的人,這得益於政府的倡導,馬是古代的一種交通工具,環保而又文明。小翔騎著馬來到東大街上,遠遠望見了望江樓,高雅古樸。小翔以為可以免費參觀漢中博物館,沒想到還要收費,小翔隻好暫時退了出來。小翔想,要不就在漢中街上把鐵飯碗一放要點錢吧,順利的話,一天就可以要幾十元錢,夠進博物館就行了。
沒走多遠就來到了拜將壇前,這裏正準備大動工程,小翔幸運地看到了拜將壇。拜將壇由南北兩台組成,台高三米,韓信石像巍然屹立在台上,一手把劍,一手拿印,威嚴帥氣。韓信家貧,生活艱難,曾受胯下之辱,到處流浪,曾受漂母飯食,後投靠項羽,不被重用。公元前206年韓信來到漢中南鄭投靠劉邦,還是受到白眼,傷心地離開漢中,在留壩縣被蕭何追上勸回韓信。蕭何覺得韓信是個人才,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蕭何最終說服劉邦重用韓信,並築壇舉行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軍,從此韓信大展軍事才能,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沒有韓信,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就不可能取勝。作者在第一部中講過韓信埋母的故事,韓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眾說紛紜,好也罷,壞也罷,韓信的豐功偉績是有目共睹的,永遠也抹不去的。評價曆史人物,更要用辯證法的觀點,誰能不犯錯誤,誰能沒有汙點,誰是一塊純潔的漢白玉?善惡乃人之常性,愛恨乃人之常情,勝敗乃兵家常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曆史隻會垂青勝者。暗渡陳倉、背水一戰、維水一戰、垓下之戰,成就了韓信的兵仙戰神之美名,鳥盡弓藏,難免一死,令人遺憾。幽幽拜將台,威武大將韓信,功過是非,留下千古美名與長歎。
小翔離開拜將壇,在遠處的街道邊上把鐵飯碗一放,乞求路人給點零錢和吃的,過往行人還是善良的比較多,有給零食的,有給零錢的,一天下來竟然積攢了五十元錢,進漢中博物館是綽綽有餘了。晚上,小翔騎著馬,在漢江岸邊散步。一江兩岸,燈火輝煌,風光秀麗,江麵上群星燦爛,月亮也倒映在江底,非常漂亮,正應了“惟天有漢,鑒亦有光”這句成語。漢江北依秦嶺,南靠大巴山,漢江孕育了美麗的漢江平原,山清水秀,魚米之鄉,國寶之府,漢江是漢朝的發祥地,也是漢文化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