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翔又在博物館觀看了出土的先秦文物,其中一個精美的銅壺給小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銅壺上鑲嵌著宴享狩獵紋,壺身圖案繁多,高台習射,水陸射禽,狩獵鬥獸,栩栩如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冶煉業相當發達。
天氣有點熱,小翔又有點餓,就把自行車停在一家大肉泡餐館前,進去要了一碗大肉泡。大口吃肉,大口喝湯,鍋盔先軟後硬很有韌性,粉條和豆腐也很有味道,湯更有味道,吃過一碗覺得意猶未盡,但出門在外還是要省吃儉用,休息了一會,小翔付賬離開。
天空飄著一片片陰雲,吹起一絲絲夏風,小翔覺得這樣趕路非常好,陰雲猶如天然的保護傘,不用怕曬了,夏風好像自然風,可以享受風浴了。小翔騎著自行車沿著鳳千路一路南下,黃土丘陵,農田綠野,山花爛漫,白楊挺立在路旁,高大秀麗。柳樹成蔭,柔枝搖曳。遠處的河水幽幽,在陰雲下雲霧濃濃,山倒立在水中,樹木映照在水中,凝結成一片化不開的深情。
白色的蒲公英在野草中一枝獨秀,形如蓮花,風吹過,一片片白色冠毛在路邊飄舞起來,十分美麗。小翔沒走多遠,又看到一叢叢黃花,淡雅清麗,格外鮮豔。下午,小翔來到雍城遺址鳳翔塬上的南指揮鄉,映入眼簾的秦公一號大墓讓他有點失望,殘破不堪,大而不美,好像一個飽經風霜風燭殘年的老人,上麵留下了無數傷痕。可有誰會想到這就是被譽為“東方倒金字塔”的秦公一號大墓,墓道和墓室連成“中”字形,墓底距地麵很高,大約有八層樓那麼高。墓的總麵積比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大十倍多,比馬王堆一號大墓大二十倍。內中人殉近二百人,這是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我國迄今為止發掘出周秦時代最高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我國墓碑的最早實證;大墓出土的石磬是我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文字多達近兩百個。正是從這些文字中,專家考證出這座巨墓的主人是秦景公。
秦景公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心中以周天子為榜樣,死後的葬禮可與周天子相媲美。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時東周的禮崩樂壞到了什麼程度?曾經一個最不起眼的諸侯秦國竟然敢用周天子的禮儀來埋葬秦君。與秦景公同時代的孔子就在當時出生,秦景公死時,孔子才十四歲,老子已經三十四歲了。孔子三歲失去父親,十七歲又失去母親,十九歲娶妻,二十歲生下孔鯉,二十七歲開辦私人學校,三十四歲時向五十四歲的老子請教周禮。老子說:“你所說的人和他的骨頭早就爛了,隻有他說過的話還保留下來。我聽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而容貌若愚。去掉你的驕氣和無窮的欲望,躊躇滿誌的神色和放蕩的心誌對你自身沒有益處。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了。”
過了十七年,五十一歲的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再次拜訪七十一歲的老子,而孔子也成為北方的大賢人。這次老子說:“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順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觀其同也,則齊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賊,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子聽後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感歎道:“鵲、魚、蜂、人不同,然順其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變化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道,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