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父母之心(二) 沒什麼別沒錢(3 / 3)

三妹的父親說,他們家要商量過後才能給她答複。

第二天上午,三妹的父親和母親來到錢麗容家,告訴趙詩華說,他們家同意讓她資助三妹繼續讀書了。

當時三妹一個學期的學雜費是150多元,趙詩華當場就把200元錢交給三妹的父親,並說明三妹讀小學期間,她一個學期資助200元,以後三妹讀初中、讀高中和讀大學的費用,不論需要多少,她都會繼續支持的。

趙詩華說:“三妹讀初中就要住校了,到時候需要多少錢,現在也說不好,到時候再定吧。你們放心,我絕對不會少了三妹的學雜費和基本生活費的。我相信你們,你們也可以相信我的。”

三妹的母親感動得直擦眼淚,說三妹遇到菩薩了。

趙詩華離開時,三妹的母親死活都要送她一隻雞項兒(剛成年還沒有生過蛋的母雞),說是家裏實在拿不出比這隻雞項兒更好東西來送給趙姨娘,好在這隻雞項兒是自己家養的,是真正的土雞,拿回去白斬了正合適,褒湯也很甘甜。

錢淑珍的孩子叫趙詩華做“姨娘”,三妹與他們同輩,所以也跟著叫她做“姨娘”,三妹的母親自然也跟著三妹叫她做“姨娘”了。

“多麼純樸的鄉親呀。”趙詩華很感動,也很為難:“三妹的父母應該早就計劃過,要用賣掉這隻雞項兒得來的三四十元錢做什麼的了。如果我收下,他們的計劃就會落空。可是,如果我不收下,他們肯定會覺得過意不去而難過很久。我為什麼要讓他們難過呢?雖說是盛情難卻,但如果我收下了,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的。可我也不能讓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呀!”

她又想了一下,最後還是歡天喜地地收下了那隻兩三斤重的雞項兒。

果然不出所料,三妹的母親很高興。她想:“總算對三妹的恩人有一點點回報了。幸虧在大城市裏很難買得到這種土雞,要不然我們就不知道要送些什麼給趙姨娘了。在他們大城市裏,什麼東西都不缺。”三妹的母親又天恩萬謝了趙詩華一番後才離開。

趙詩華一再表示,自己這麼做都是應該的,千萬不要說什麼感謝不感謝的話。

她看得出,三妹的母親是真心實意地想讓三妹繼續讀書,而她的父親則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不定還覺得三妹最好不要讀書了,早日回家幫忙耕田更好。

離開之前,趙詩華給了錢麗容100元錢,讓她無論如何要幫她送給三妹的母親,說是給三妹買衣服買書包的也好,說是給三妹的母親使用的也好,而且一定不要讓三妹的父親知道。

回到白雲市之後,趙詩華與南山約定,等到三妹讀高中、讀大學時,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支付她的學雜費和基本生活費,或者自己去世了,就由南山繼續資助。南山高興地同意了。

第二天,趙詩華到銀行用自己的名字開了一本存折,存入200元,作為三妹下個學期的學雜費,並把存折寄給錢麗容的兒子,請錢麗容轉給三妹的父親,同時讓南山記好賬號,以備不時之需。

不久,三妹在錢淑珍兒子的幫助下寫信告訴趙詩華,說存折已經收到了,他們全家上上下下都十分感謝趙詩華的慷慨幫助。由於良田圩裏沒有這家銀行的營業部,她的父母又不懂得怎樣去銀行取錢,他們已經跟學校的老師說好了,從下學期開始就由老師幫忙去古城街的銀行取錢。她同時告訴趙詩華,說錢麗容伯娘已轉給她的母親100元錢,她的母親說要小心地藏起來,隻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拿出來使用。

以後,三妹一個學期總會寫來兩三封信,每封信都說她的父母衷心感謝趙姨娘,並報告學習情況,信都寫得很好,說明三妹學習很努力。後來,三妹學會了自己到銀行去取錢,就不用麻煩學校的老師了。

每次收到信,趙詩華都十分高興,認認真真地回信,鼓勵三妹好好讀書,教育她好好做人。

時間一長,趙詩華在心裏就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了,每次跟南山說到三妹時,就變成“你妹妹”了。而南山呢,由於舅舅家和阿姨家生的都是男孩,表弟倒是有兩個,他一直希望有個妹妹。

趙詩華多次邀請三妹到白雲市來玩,但三妹的父母好像不放心,總是推托說家裏忙走不開,不讓她來。

今年春節前,三妹又寫來了一封信,說她的父母覺得,既然她已經讀完了小學,又讀了三個學期的初中,識得那麼多字,既能寫又會算,連外國人講話用的英語都學過了,到了社會上就不會輕易被人騙了。這些就已經足夠了,而且她已經十五歲了,所以她的父母決定不讓她再去學校讀書了。她在信中說,她的父母感謝趙姨娘多年來的無私幫助,請趙姨娘不要再寄錢來了。她把存折放在信封裏一並寄回,請趙詩華查收。

趙詩華看著語文作業本用紙上的斑斑淚痕,心裏是有說不出的難過。她立即給三妹的父親寫了一封信,表示不同意三妹綴學,並提出可以提供更多的幫助。她在信中說,如果讓三妹繼續讀書,她可以再資助她的兩個哥哥阿弟和二弟讀書。因為她知道,三妹的父母特別是父親重男輕女。

不久,三妹又寫來了一封信,說是父母已經找過好幾個仙公兒、仙婆兒問過,所有的仙公兒、仙婆兒都說她的生辰八字一般,以後不會有什麼大的出跡,命裏注定是農民,絕對沒有讀大學的機會。因此,她的父母覺得,她多讀幾年書或者少讀幾年書最終都沒有什麼區別,反正她遲早都要回家耕田或者出去打工,然後嫁人,還不如早些回家幫忙的好,免得惰壞了手腳。她還告訴趙姨娘,根據仙公兒、仙婆兒的說法,她的兩個哥哥的生辰八字也很一般,盡管初中還沒有畢業,父母也不讓他們讀書了,請趙姨娘不必再費心了。她說,按照父母的美好設想,隨著勞動力的增多,家裏的生活將會有很大的改善。三妹說,她會努力的,她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的,請趙姨娘不要擔心。如果有什麼需要,她會跟趙姨娘說的。

趙詩華看完三妹的信,心裏很難過,不知道說什麼好。後來,她在電話中對南山感歎地,說三妹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隻是可惜她太懂事了,盲目聽從父母的安排。

與此同時,錢麗容的兒子又代三妹的父母寫來一封信,說三妹的父母覺得,他們與趙詩華之間非親非故的,三妹用趙詩華的錢讀書總是不應該,他們心裏總是不得安寧。在三妹的父母特意托他寫來的這封信裏,三妹的父母除了一再表示感謝之外,還是堅持他們的意見,三妹不再去學校讀書了,請趙姨娘不要再提三妹讀書的事情,等到將來家裏掙到了錢,會設法歸還趙姨娘支持三妹讀書用去的錢的,而且永遠不會忘記趙姨娘的大恩大德。

趙詩華知道,農村家庭裏的幾個孩子不讀書,不僅能省下學雜費和時間,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兒女盡快出去掙錢回家建新屋的美好前景。

三妹就這樣不再讀書,趙詩華覺得非常遺憾,但自己既不是三妹的監護人,又不是當地教育局的領導,雖然很痛心,也能理解她的父母。她回信表示,自己是真心支持三妹讀書的,千萬不要再提還錢的事,如果將來有什麼需要,比如三妹想繼續讀書,讀初中也好,讀技校也好,一定要通知她,她非常樂意繼續資助她。最後,她歎了一口氣,寫道:“真誠地祝願你們平安、健康、快樂!”

除此之外,她能再說什麼?再做什麼?向當地教育局舉報嗎?人家未必就不知道這種情況。結果,她隻好自我安慰:“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著,也不能影響三妹一家脫貧致富吧。”

趙詩華資助白雲市古城縣良田鄉一個農村女童上學的事情,她沒有向白雲市中山小學或者住所地所在的白雲市城中區民主路東社區登記過。

根據白雲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的規定,凡是參加愛心結對助學幫助白雲市貧困兒童上學的單位和個人,不論資助的金額是多少,均可列入白雲市“愛心結對助學工程”目錄,定期在白雲早報、白雲晚報、白雲電視台和白雲網上公布,並由白雲市檔案館永久保存。白雲市的這份“愛心結對助學工程”目錄,大約相當於解放前的功德簿。

趙詩華一向淡薄名利。她認為自己資助三妹讀書,最初隻因於心不忍,後來隻求心安理得,談不上功德不功德的,沒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更加不想列入“愛心結對助學工程”目錄。再說,共同分享社會成果和財富,本來就是我們的共同責任。三妹又不是最後一個需要資助的孩子,不知道還有多少像三妹這樣需要資助的孩子。想到這些就叫人難過,我們有什麼功德可言?

因此,這件事從來沒有列入白雲市“愛心結對助學工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