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軟弱,就算他不願意麵對,知安也不能長成一個軟弱的隻會尋求保護的人,那是害了他。
好在知安是個通透的孩子,他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可以擺正自己的位置,並且最大可能的為每個人著想,知安帶給他的感動,永遠都是如此,他想,這孩子到底是那個男人的血脈,跟他有著一脈相承的洞察力與別人不能企及的智慧。
比如阿翕來呂宋那會,知安敏銳的覺察到了她的身份,甚至對他的心思了如指掌,沈渙之不知道是自己太過淺顯,還是不會掩藏自己的情感,總之知安的刻意撮合讓他哭笑不得。
知安這孩子看上去一副與世無染的模樣,其實一切都在他心裏,時不時就會給人以驚喜,沈渙之懷疑他可能很早就知道了一切,知道他們並非親生,卻一直在用他的方式維護著他們每個人的心。
再比如葉穎對沈渙之的心思,知安就瞧得明白,他從不刻意撮合,甚至會替他恰當的拒絕,因為他知道倆人永遠也走不到一起,所以不如明確態度的好。
從這一方麵講,沈渙之認為自己做的非常糟糕,他不擅長處理感情,一直都學不會,不論是生發敢情還是埋藏敢情,他都隻會埋在心裏自己解決,這是根深蒂固的劣性,猶豫彷徨不忍心,都是他至今不能克服的。
意識到葉穎對他的感情後,他本能的隻會裝作不知道,他可能不會拒絕,因為知道被拒絕的滋味,葉穎是他們的生死夥伴,他不想大家變的尷尬,而知安不一樣,他凡事都很明確,不會自欺欺人的壓製,會彌補他的不足,沈渙之對此十分的慶幸與欣慰。
更讓他欣慰的是,知安最終沒有跟阿翕他們走,他決定陪他在呂宋一起善後,當時沈渙之是個什麼心情呢,他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形容,感動震撼這些辭藻已經想的太多,並不足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
養個親子也不過如此了吧,不,他跟他父親之間,似乎也不存在這樣的感情,所以他跟知安是命裏的牽連,無關乎血脈親情。
人生至此,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好奢求的了,對沈渙之而言,近二十年的動蕩生死,能有眼下這樣的結局,他已經沒有奢求,即便往後的人生要麵臨孤單,他也十分滿足。
直到那個男人去世。
沈渙之至此方想通了許多事,命運總是愛跟人開玩笑,他們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最初的難題。
知安的態度很讓他哭笑不得,不知為何,這孩子好像非常篤定他跟阿翕會怎樣似的,有事沒事的就勸他回大陳看看,再不然就會跟他說阿翕如何如何,非要牽動他心裏的那根弦。
沈渙之早就沒有什麼奢求,顧昀這個人,已經在他跟阿翕心裏刻上了烙印,阿翕不可能忘掉他,沈渙之更不可能越過他再跟阿翕有什麼牽扯,這是對阿翕的褻瀆,也是對自己不尊重,錯過就是錯過,沒有再重新開始的道理。
但作為朋友,沈渙之的確應該去悼念故人,探望未亡人,隻是他可能有點做賊心虛的潛意識,始終不能坦然,好像這時候去看她,就一定存了什麼不該有的心思一般,所以他幾次回去,都沒能鼓起勇氣見她。
他離開大陳十幾年,重歸故地,難免有恍若隔世之感,他所熟知的人也在發生改變,謝家祖母離世,謝家景昱回到了當年的老宅,沈渙之見到這一切的時候,那幼時美好的回憶一幕幕重現。
沈渙之忽然有了些許私心,阿翕現在孤身一人,他想守護她,他跟她的餘生皆長路漫漫,縱使有太多不可逾越的過往,但守護與陪伴是他能為她做的,他不想她的餘生清苦,也不想自己存有遺憾。
於是沈渙之有意無意的將一些生意做到西北,其實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目的性,後來才發現其實是源自內心向往,他仍舊找不到立場見她,隻是自我滿足的在離她近一些的地方徘徊忙碌,好像她就在旁邊看著他一般。
這種所謂的守護,更多的是自我滿足,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用知安的話說,他總是太青澀,不懂維護感情,知安說他母親就坦然的多,不管是孤獨自居,還是在守護顧昀的態度上,甚至提起他來的時候,沒有刻意也沒有回避,一切順其自然。
阿翕總是比他明白的多,沈渙之自嘲的笑笑,既然心向往之,順其自然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