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甚感驚奇,於是把壇子裏醃製的這些豆腐拿出幾塊送給同鄉品嚐,誰知大家也都一致讚好,無不稱奇。
真是歪打正著,王致和喜出望外。所謂一招鮮,吃遍天。這個獨家生意,一定能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
正好此時王致和已經對那些味同嚼蠟的八股文厭倦了,與其將來當一個尋章摘句、死板教條的腐儒,不如在臭豆腐上大做文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科舉領域自己連進士都靠不上,但在其他領域說不定就能當個狀元!讓科舉功名見鬼去吧,老子從此要在商海馳騁了!
於是,放棄仕途的王致和,從此專心做起“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來。此物別具風味,價格低廉,開胃下飯,適合勞動人民食用,銷路逐漸打開,生意十分興旺。
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前門外延壽寺街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麵房,開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後場,自產自銷,取名“王致和南醬園”。以經營臭豆腐為主,兼營醬豆腐、豆腐幹及各種醬菜。不久,臭豆腐的銷路擴大到東北、西北、華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遠揚,他樂得合不攏嘴,賺得盆滿缽滿。
王致和十分注重技術攻關與生產技藝的提升。經過多次改進,他的臭豆腐的質量更好,聲望更大,清末傳入宮廷。慈禧太後秋末冬初也喜歡吃,被定為禦膳小菜,按其形狀、顏色取名“青方”。臭豆腐被定為“禦膳小菜”後,身價倍增。
“王致和”門前的三塊立匾加上彩繪龍頭,象征“大內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醬園”的六個字刻為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鼐、魯琪光題書。孫家鼐寫的是兩副藏頭對,曰:“致君美味傳千裏,和我天機養寸心”,另一副曰:“醬配龍蟠調芍藥,園開雞蹠鍾芙蓉”,冠頂橫讀為“致和醬園”。
從此,“王致和”的生意越做越興旺,有人開始仿製。清光緒年間,在宣武門外、延壽寺街等地相繼開設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醬園。
1956年公私合營,1958年,王致和、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四家私營作坊合並成立了國營田村釀造廠。現定名為北京王致和腐乳廠。在國家的扶持下,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大型生產車間和辦公樓,企業的生產條件、技術設備也今非昔比,向自動化、機械化邁進。
周恩來總理還曾有過三讓王致和臭豆腐的趣聞。1964年,緬甸總理奈溫將軍訪華,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招待奈溫將軍。席間,上了幾道小菜,其中一道小菜是王致和臭豆腐。由於臭豆腐的奇臭,盡管周總理三次做出手勢請奈溫將軍先品嚐,但他都遲遲不敢動筷。周總理解釋說:“這個小菜很有特點,聞著臭,吃著香。”奈溫將軍笑問:“不是已經發綠了嗎?”周總理告訴他綠色是發酵而非發黴,還自己夾了一筷子送進嘴裏。看周總理吃得津津有味,奈溫將軍方才動手品嚐,之後便嘖嘖稱讚。隨後,周總理又向他講述了臭豆腐產生的曆史故事。就這樣,奈溫將軍回國時,兩罐王致和臭豆腐也跟隨他到了緬甸。
從清朝到現在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三百年悠悠歲月,“王致和”曆經滄桑,經過數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已從一個手工作坊,發展為一家以生產釀造調味品為主的科工貿一體化、跨行業經營的集團公司,而且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
科舉的棄兒,卻成了商海的寵兒。少了一個腐儒,卻多了一個“中華老字號”。筆者認為,王致和當年棄科舉而自主創業,並打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其發家曆程,對今人選擇人生道路也不無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