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桃花依舊笑春風 7 科舉棄兒是如何成為商海寵兒的
清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會試落第,滯留京城。
這已經是第四次會試落第了,想到這麼多年經年累月的寒窗苦讀,王致和不禁悲從中來。
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作“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裏麵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作“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製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四十人到一百三十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也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三百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即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四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製度。
王致和的家庭很窮。作為一個窮舉人,他做官的可能幾乎是零。因為當時以舉人身份做官的不能說沒有,但也是極其之少,可謂鳳毛麟角。何況他很窮,沒有去上下打點的任何資本。他要做官,必須要在通過會試成為進士,才有可能。但是幾次在會試中名落孫山,他有些灰心失意了。
打道回府吧,他實在感到無顏去見江東父老。他忘不了來時鄉親們對自己的厚望,尤其是父母那期待的目光,時時出現在他腦海裏。
他捎信回家說,他在北京找到一份適合文人幹的抄抄寫寫的差事,自己計劃邊幹邊學習,爭取在下一次的會試中榜上有名,以光宗耀祖,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京城米貴,居大不易。小時候,王致和曾在老家幫人做過豆腐,沒想到,這個技藝在此時幫了他的忙。為了生計,他在北京的安徽會館附近租房製作豆腐,白天沿街叫賣,晚上在狹小的住房裏讀書,準備下次再考,繼續博取功名。
豆腐的生意還過得去,王致和亦商亦讀的日子過得苦中有樂。歲月似梭,日子水一般地流過。
一次,王致和的豆腐做多了,當天沒有賣完,剩下了不少。這可怎麼辦呢?時值夏季,賣剩的豆腐很容易發黴變質。
王致和急得抓耳撓腮。為減少損失,他索性死馬當活馬醫,將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配上鹽、花椒等佐料,醃在壇裏。他想,這樣興許還能減緩豆腐發黴,反正這些剩豆腐無法去賣了,可留著自己當一餐飯吃。
之後,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讀,漸漸把此事忘了。
秋風吹過,天氣一天天地涼爽起來了。王致和重操舊業,猛地想起了那些醃在壇裏的剩豆腐了。他苦笑了一下,估計早不能吃了。
他不經意地打開壇子一看,果然這些豆腐已呈青綠色,且臭氣撲鼻。棄之可惜。不知這東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塊兒用舌頭舔了舔,覺得有點鹹,有點黏,可吃起來臭裏透著香,香味濃鬱、鮮美。他幹脆又弄下一小塊兒嚐嚐,越吃越覺著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