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17世紀的西方與東方(1 / 2)

“導數,你們應該學過吧?”

龍裔首先問了一嘴。

艾倫在心裏咧嘴一笑。

他不僅學過,還學的不錯呢——可惜已經忘了。

新課標高中數學選修一,圓錐曲線與導數。

通常情況下,這是中國新課標卷的數學壓軸題。

兩道題共占40分,

而新課標高考總分750分。

這四十分看起來並不多。

不過,經曆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區區40分,就是985和211的區別。

————

真可惜。

明明曾經非常努力的學習過“導數”的知識。

不過長期不用,

艾倫·阿普比還是把這些知識還給了“數學老師”。

僅僅留下了一點“導數的幾何意義”,“導數函數解析”的有關知識。

恐怕也不剩下多少了吧。

————

不過,或許會出人意料的是:

導數理論早在400年前就已經被創立。

通常認為,起重要作用的,牛頓-萊布尼茨公式在曆史上於1677年被提出。

————

1677年,是個什麼樣的時間呢?

首先,它屬於17世紀中晚期。

提到這段時期,我們就不能不說這段時間發生的一件大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1642年,爆發英國內戰。

1645年,克倫威爾組建“新模範軍”。

而短短四年之後,

1649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

他成為歐洲曆史上首位被公開處死的皇帝。

1653年,克倫威爾自稱“護國公”,建立軍事獨裁製。

後邊的事情就比較有名了。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宮廷政變。

1689年,《權力法案》被簽訂。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曆史老師反複和我們強調《權力法案》的“權力”該怎麼寫)

————

短短的幾十年,英國竟然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

不由得讓人產生滄桑變幻之感。

1640年-1689年,共計五十年。半個世紀。

如果一個人在1640年出生,那麼1689年,其實他也才49歲。

時間看似很慢,其實也很快。

這一切,他都能夠看在眼裏。

不過一代人的時間。

————

1643年,艾薩克·牛頓出生。

————

多麼有趣呀。

17世紀竟然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

當你想到“艾薩克·牛頓”和“克倫威爾”生活在同一個動蕩的年代的時候。

簡直讓人“潸然淚下”。

如果你想到“1648年”正是“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就更是這樣了。

————

而當你回想起,

1618年4月13日,在遙遠的東方。

努爾哈赤正式以“七大恨”告天,

向明朝宣戰的時候。

更不由得令人心生“滄海桑田”之感。

沒有人在那個時候知道,短短三十年以後。

1644年,艾薩克·牛頓出生的下一年。

“中國清軍入北京。”

————

回顧曆史就到此結束吧——在這樣回想下去,這本就變成一本“曆史隨想錄”了。

作者說了這麼多,想傳達的信息非常簡單:

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

————

這個世界,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是何等的廣大!

又是何等的渺小!

————

世界是何其的渺小!

小到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兒,每一個信息都被連在了一起!

就好像我們現在所說的1643年。

整個地球,就這樣,被一個簡單的數字聯係在了一起。

1643。

當你說到1643的時候。

整個世界都在16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