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應曹操之檄文,祁鄉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共計十八路諸侯打出討董的旗號,於各地紛紛起兵……
各路諸侯兵馬多則數萬,少至萬餘,多少不等,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而來。
不久,曹操與各路討伐董卓大軍共計數十萬人馬,在陳留附近的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合兵,組成一支聯軍,聲勢浩大!
合兵之後,首倡者曹操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其間,眾人公推袁紹為聯軍盟主,統領一十八路諸侯!
次日,營中築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後袁紹登台而拜,宣讀盟約;各路諸侯立誓除賊,歃血為盟!
……
遼東這邊,在安排完諸事後的第二日,雷雲即在北營的大校場上誓師出征!
近萬名將士衣甲鮮明,裝備精良,已然整裝待發!
臨行前,可兒自然是淚水漣漣,那心碎的眼神看得雷雲十分揪心;畢竟,他二人成婚滿打滿算也不過半個月而已。
蜜月都還未度完便要出征,這無論對她還是他都是一件極為殘酷和痛苦的事情。
但是從他那日下定決心之後,今日之事便已經注定。
不舍地擁抱了愛妻良久,雷雲還是決然放開懷中佳人,跨上戰馬絕塵而去……
他很清楚,此刻絕不是兒女情長的時候。
此番洛陽之行十分重要,若是順利,遼東今後的狀況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前日交給裴仁等人的三項策略,雷雲也知道實施起來必定不會順利,因此在臨行的前一晚,他又特地將裴仁、裴信、田韶等幾人召到府中敘談了一番。
有些話不能當眾說出來,但若不能將這幾人完全說服,他們必然不能放開顧慮,全心全意地去做事,三項策略的成效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雷雲眼前也隻能依靠他們。
裴仁、裴信自不必說,他們的生死榮辱已經同他完全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自然會無條件支持他的所作所為,但是那些遼東豪門大戶還是必須要安撫一番,如此方能使整個事情的過程不出差錯。
這也是無奈之舉啊!
這個時候,雷雲也隻能望著青天而長歎息。
接下來一連十餘日,遼東軍都在盡可能的避開城鎮,極力趕路……
到了第十五日傍晚時分,雷雲的兵馬也終於趕到陳留附近;而且他也已經接到流星探馬的回報,正馬不停蹄地朝著聯軍的大營而去。
遼東軍一路雖然已經在日夜兼程的趕路,但是由於途中在冀州停留了了幾日,再加上路程著實太遠,如今還是遲了各路諸侯一步。
遲是遲了一些,但他卻於冀州得到了兩位大才——田豐與沮授。
田豐,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帶)人。曆史上,他原本是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采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後,田豐被袁紹殺害。
田豐十分有才幹,是東漢末年最出色的謀士之一。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他隨袁紹出戰公孫瓚,從事期間參與界橋之戰。公孫瓚軍逼近袁紹,包圍袁紹數重,田豐欲扶袁紹入牆垣避難,為袁紹拒絕。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迎奉天子,占據政治上的主動,但袁紹卻並未聽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起大軍七十萬,準備進攻許都。田豐與沮授建議利用優勢軍力和地理形勢,對曹操進行持久戰,“進兵到黎陽,在河南紮營”,穩打穩紮。同時“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到對方不能安定”的萬安之策,袁紹拒用。
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之前,曹操往徐州攻劉備,田豐再次建議偷襲許昌,劫回天子,但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及後田豐奮力直言袁紹缺失,以及分析和曹操兵力部署優劣,認為百姓疲弊,糧食不足,應該用持久戰,可惜不被袁紹采納,力勸之下還被下獄。後來袁紹兵敗逃回,曾後悔不聽田豐諫言,但卻因逢紀讒言,最終被袁紹遣使賜劍殺害……
田豐在臨死之時,看守牢獄的獄吏為其悲泣不已。而田豐曾卻對獄吏言:“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可見其也頗有悔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