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微山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7.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7年公布。
《本衷冊書》之《梁祝誌》、《宣室誌》記載:英台,祝氏兒遊學紅羅書院,與梁山伯者同肆業,兒男共室久擇情之,私結三年外而不宣。文才,馬氏宗人。屋英台之竹馬。曉情權歸,而英台不顧。載三絕決。馬氏憤然怒告鄉鄰。梁祝叻栗,祝假歉而出,絕殺馬氏秘鈄瞑登號呦。吏姆溽耵其罪,難甄焉,層層殤疊。皇之威動。洚罪銖毀宮首為馬氏殉。葬之馬氏之途。凡祀者忍踏唾千年。當朝廣告,萬人皆知曰:婚配焉,男女也。梁祝逆論而行,天之大不為。
【注:這一版本出現在天涯、閱讀網等網站,作者提到的《本衷冊書》似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書籍,而是作者杜撰的;《宣室誌》為傳奇集,撰者唐代張讀,全文沒有提到過梁祝的故事。個人認為這一所謂的原版真實性存疑。】
自古至今,關於梁祝的傳說,可謂流傳廣而久遠,遍及國內外眾多地區,其內容也大致相同。而諸城的梁祝傳說卻別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實、美麗、親近、悲壯而獨具特色。傳說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
其一,在位於諸城市北部的相州鎮梁山屯村,村民聲稱,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傳說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親也曾辦過塾堂,不幸積勞成疾,三十幾歲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為命,日子逐漸敗落下來。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兒,自幼體弱多病,家中生活僅靠母親雇短工經營幾畝薄地為生。待山伯長到十六歲時,母親怕誤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儉用,攢些積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裏遠的小梁山的塾堂裏讀書,因塾師曾是梁山伯父親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處處受到師父的關照,學績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遺跡至今尚存,大門石墩及書房寢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這裏,梁山伯結識了女扮男裝前來讀書的祝英台,兩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稱,感情篤深。一晃三年過去,直至學業完成下山之時,山伯也未察覺出英台的真實身份,並執意要送一送祝賢弟。兩人邊走邊聊,暢敘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諸城市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上,才被英台勸住,這就是有名的十八裏相送。
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至今猶在,是一座不大的懸砌拱橋,石橋麵上磨蹭光滑,仍相當結實,這裏距小梁山恰恰十八裏整。就在這小石橋上,英台麵對相處三年的梁兄,愛戀之情再難自製,於是提出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許配山伯,並叮囑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親。見山伯應允後,兩人才依依惜別。
當山伯再回山拜別師父時,才從師母那裏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趕忙前往祝家提親。誰料,祝員外已將英台許配給了馬文才。當梁山伯知道祝員外已將英台強行許配馬文才後,連英台也不曾見一麵即被逐出門外,回家後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終日咳嗽,湯水不進,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結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時,囑咐母親說:“我死後不要到別處葬,就埋在裏丈河北岸。”
因他知道,馬文才家就在當今安丘市官莊鎮的馬家莊子村,英台出嫁必經此地,死後也想再見英台一麵。說完後山伯一命歸天,年僅十九歲。梁母果然依照兒子的囑咐,將山伯遠葬到現今石橋子鎮裏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諸城市石橋子鎮西的祝家樓村,村人亦稱,祝英台就是該村祝員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樓村的四角上,四樓對應,祝員外即家居東北樓。當時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紅兒,隻因祝員外膝下無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請求,於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裝去小梁山求學。
英台上山以後,一直隱瞞真實身份,兩年過去竟無人察覺,直到第三年臨近學業將止,才被師父窺出些端倪,他見英台方便時與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師母便暗中留意,果然發現了英台的女兒身。師父思忖良久後說:“反正也快終業了,還是不張揚為好,傳出去會壞了人家的名聲。”
於是英台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台回家以後,方知父親已為自己許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來提親被父親拒絕,便終日以淚洗麵,再聞山伯已殉情而死,葬於裏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並在嫁妝一事上百般糾纏,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轎時又提出必須在裏丈河北岸落轎一次,以祭拜梁兄亡靈,否則絕不上轎,這才上演出裂塚化蝶那一場戲來。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樓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認有英台其人,更不是祝家樓人。多少年來,凡是表現《梁祝》內容的戲劇、電影、鼓詞等,一概不準進村演出,也不許祝姓村人到外村聽看,並延續著一個梁祝不通婚的風俗。據另姓村人介紹,祝家認為,本族出了祝英台這樣一位女子,沒有家教,有辱門風,故不得宣揚。這樣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證實了祝英台確是祝家樓人。
其三,在諸城市北石橋子鎮裏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條通往安丘市官莊鎮馬家莊子村的舊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於土丘之上,封土之上雙頂並立,墓周雜草叢生,墓體青草覆蓋,立於墓上,南望渠河,北覽安丘,東西兩道行人,盡收眼底,這就是梁祝塚。據裏丈村人講,這裏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傳說有兩種,一說是祝英台出嫁那天,風和日麗,花轎剛到塚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風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轎,前去祭拜梁兄亡靈,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絕,聲淚俱下,曆數梁兄情意後,撞碑而死,家人遂將英台合葬於此。一說是當時確有墳墓裂開之事,英台鑽入,遂翩翩飛出兩隻蝴蝶,把個馬文才急得繞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兒蒺藜。細觀墓周,確有層層蒺藜草纏繞。
以上資料,書中以‘上虞版本’為主。考究黨,可自行去深挖,可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