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文中關於《梁祝》的資料(2 / 3)

2.汝南版本

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傳說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晉時期的。這裏的傳說不同於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在汝南都有相應的發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橋結拜的曹橋,梁祝同窗讀書的紅羅書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馬莊,梁山伯、祝英台的墳墓。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台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裏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汝南版本講的是西晉時期,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

中原文化積澱深厚,民間文藝豐富活躍,中原腹地的汝南,自然更得文化風氣之先。僅就汝南縣馬鄉鎮來說,豫劇、曲劇、越調、民歌等都在這裏流傳。這些地方藝術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劇《梁山伯下山》、《梁山伯與祝英台》,曲劇《梁山伯攻書》、《梁山伯送友》,二夾弦《梁祝》、《紅羅山》,越調《梁山伯送友》、《馬文才迎親》以及曲藝方麵的河南墜子《英台下山》、《梁山伯與祝英台》,三弦書《英台擔水》、《英台撲墓》等。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6月,“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上虞版本

東晉會稽郡梁祝。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影響漢晉政治格局,占據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江以及阮藉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幹、葛等,其中多數遊止或世居會稽(紹興),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市。

會稽城“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晉代會稽郡上虞縣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會稽城(紹興)遊學,途中遇到一同前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兒身,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

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鬱悶而過世。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離開了塵世。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

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麵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曆史。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紹興城訪師求學。

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

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隻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去會稽求學。途中,邂逅了會稽郡城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一日,二人來到會稽郡城的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隻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隻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裏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

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淒然而別。

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海曙區)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下轎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4.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鬆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鬆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鬆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5.宜興版本

宜興的版本是南朝齊時期,化蝶傳說根深蒂固,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南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遊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

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裏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曆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