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 / 3)

潘氏家族的資料,基本以潘漢年為主,潘梓年、潘美年、潘叔為次。潘梓彝隻字半句,但也夠我興奮了。畢竟它讓我知道了潘梓彝與潘漢年是同父異母兄弟,潘家祖輩曆經科舉製的腐朽、衰亡,因而定其祖訓為”耕讀傳家,不入仕途“。不過”耕讀傳家“有兩個信條便是: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二、淡泊名利的布衣精神。

我不知道潘梓彝何年何月到上海,在上海又做了什麼生意。花了很多力氣,卻再也找不到他作為商人的資料了。

石坎我認為這棟建於1930年取名為”頤居“的別墅,在莫幹山中地理位置是最好的。它的好在於遠處有竹林,近處有小橋流水,抬頭望遠就能看見一條長長的小溪,十分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在頤居能看到華廳飛簷雕甍的琉璃屋頂,到了華廳無論你站得多麼高,都無法看到頤居。妙就妙在這裏,僅幾米之遙就僻為兩個世界。

潘梓彝曾題字憩石亭曰:”從蘆蕩分流,翠岩百折;彙竹溪直下,白練千尋。“憩石亭在頤居內,潘梓押是有感而發的。他這一”借“,就將莫幹山最好的景致,都納入頤居的庭院之中了。應該說莫幹山200多棟別墅中,頤居別墅的地理位置是最寬廣、最雄偉的,在那裏可看日出日落的美麗風景。

由於是黃昏,也由於別墅的門都關著,我們無法走進別墅裏麵去,這有點遺憾。但我沒有放過觀察整棟別墅的外在風貌。它凝重、一絲不苟,頗有希臘建築風格的特色,每一扇窗戶的造型都是一種獨特的建築語言。我喜歡典雅與優美的建築語言,一些細部裝飾使我仿佛聽到小提琴的滑音和換把位時表現出來的細微層次變化。

接下來我們從92八別墅經過蔭山洞、穿過小紅橋,然後沿著一條整齊的水泥路,聞著一陣陣桂花香進入一圓洞門,就到達華廳了。華廳四周的走廊上圍繞著朱紅色欄杆,四麵是落地長窗,屋梁、門窗上繪有各色花卉圖案。一道矮矮的圍牆外,是一落數十丈的深穀。穀中和兩側綿延不盡的山坡,是茫茫竹海。人在竹海中,那心情便舒暢愜意,似乎整個人都清新起來了,再多的煩惱便全部拋在腦後。

1981年4月16日,胡耀邦在浙江省委書記王芳等同誌的陪同下到莫幹山視察,在華廳會見了部分山上休養的老幹部,以及山上旅遊的群眾。華廳為此洋溢著歡樂的笑聲,華廳也從此成了一個著名的風景點。

據說華廳造了3年才完成,也就是說潘梓彝1930年建了頤居後,第二年就開始建華廳了。有人說‘潘梓彝造華廳是給當尼姑的小老婆設的佛堂。依我看潘梓彝既不會有尼姑小老婆,也不會把華廳作佛堂。華廳不過就是潘梓彝接待客人,吟詩作文的地方罷了。

當然有一件事我不太明白,1937年潘漢年、周恩來與蔣介石、張衝在白雲山莊談判,為什麼潘漢年不借住到其兄潘梓偉的別墅中,卻要國共兩黨人士同居一樓?難道機密不能泄露,抑或是國共兩黨人士除了政見不同,還有私人交情需要住在一起把酒言歡,互相溝通?

潘家園林在莫幹山別墅中算是一流的別墅和園林。幾十年來幾乎沒有什麼改造,一切還是20世紀30年代的那個樣子。如果你到莫幹山,去92八頤居別墅看風景,那麼不僅能遊覽蔭山洞、華廳,還能領略20世紀30年代建築的舊風貌。假如你運氣足夠好,能看到日出日落,那便是莫幹山最雄偉的風景了。

華廳,原稱”花廳“,後改今名,取《詩經》”桃之夭夭,約灼其華“之意。民國二十三年(1934)潘梓弈建造,為中國古典式建築。周圍多植桂,金秋季節,幽香敦人。廳內曾設茶室、書亭、照相館,今為竹類陳列館。

田莊和鬱達夫的不歸路田莊來作客,本意為逃名。坐臥幽篁裏,怡然動遠情。

―鬱達夫《遊莫幹山口占》

莫幹山271號別墅並不是鬱達夫的,鬱達夫不過在1917年遊莫幹山時住過而已。271號別墅建於1904年,是莫幹山除貝勒1896年建築的545號別墅後,最早一批美式別墅之一。它的業主是美國人伍約翰。伍約翰那時候若不來莫幹山避暑,就把房子出租,並取名為”滴翠軒消夏社“,又名”中國客棧“,專門賺中國人的錢。如今許多美式別墅早已紛紛倒塌,271號別墅卻依然極有風韻地坐落在那裏。它已有98年曆史了,鬱達夫住在那裏的時候稱它為”田莊“。

田莊與眾不同,它的外牆用清一色的魚鱗木板疊成,頂、槍、披、柱分別呈方形、圓形、菱形、扇形,頗有點中國傳統木屋的結構,卻又多了許多幾何圖形,因而使這棟別墅至今看上去依然非常獨特、新穎。鬱達夫1917年遊莫幹山時,22虛歲。而且是從日本回鄉探親後,逃避母親為他選的未婚妻孫荃,才獨自上莫幹山來的。在莫幹山上他尤其喜歡竹,獨行竹林裏時萣忘了回歸的路。於是作詩一首曰:”田莊來作客,本意為逃名。山靜溪聲急,風斜鳥步輕。路從岩背轉,人在樹梢行。坐臥幽篁裏,怡然動遠情。“所謂”遠情“就是指留日同學郭沫若,還有他的大哥鬱曼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