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潘漢年是由張衝之弟陪同,從南京出發取道京杭國道上莫幹山與蔣介石談判的。張衝本人不與周恩來、潘漢年同行,完全是因為事情沒有公開,避免外界猜測才這麼做的。因為第二次國共談判的牽線人是張衝,他在1936年數度往返於南京和陝北之間,執行的就是這一項特殊使命。所以周恩來、潘漢年到達莫幹山的時候,張衝已在白雲山館門口迎接了。
白雲山館一樓朝南左邊是一個會議室,室內陳列著一張長沙發、三隻單人沙發、一張大寫字台和書櫥等家具擺設。據說這就是當年國共談判的會議室,周恩來就是在這裏向蔣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11條書麵意見和6條口頭聲明。周恩來當時穿著黑色中山裝,他的兩道濃濃的眉毛極顯智蕙。據說就是在這樣嚴肅的國共談判中,周恩來也能談笑風生地見縫插針,風趣幽默一番,這使蔣介石心情十分舒暢。
於是周恩來一再強調他提出的6條具體要求,蔣介石也對中共提出的一些具體問題作了承諾,表現出較為靈活的態度,為此中共方麵認為莫幹山談判”結果尚好“。國共談判結束後的當天,他們在白雲山館共進晚餐,後又在白雲山館住了一夜。蔣介石依然住在與宋美齡度蜜月時的二樓套間裏,周恩來與潘漢年則下榻在蔣介石對麵的一間朝南居室,張衝則住在周恩來後麵那間朝北的屋子裏。國共談判4個人,都住在白雲山館二樓,幾步之遙,不知他們晚卜想了些什麼?
第二天早上,張衝與周恩來、潘漢年一起坐船到達杭州〈這時張衝之弟已先在西湖蝶來飯店等候了他們到達杭州後在西湖蝶來飯店共進午餐,之後他們各自分道,周恩來與潘漢年去上海,張衝與其弟則返回南京。
周恩來以為經過莫幹山白雲山館國共談判後,接下去的談判會更輕鬆些。但事實恰恰相反,蔣介石出爾反爾,態度明顯發生了變化。他推翻了在莫幹山談判中已經許諾的不少條例,使後來的廬山談判陷入值局。從這一方麵看,蔣介石確實是個無賴之徒,白白枉費了張衝的一番苦心。
1941年張衝在重慶病逝,周恩來在悼念張淮南(張衝宇淮南〉一文中說:”淮南先生逝世將三個月了。每念公誼,迄難忘懷,而且永不能忘懷。“接著說:”淮南先生伴我一登莫幹,兩至匡廬。因先生之力,兩黨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應該說周恩來與張衝雖然是兩黨人士,但他們由於一個共同的目標:國共合作,有過許多接觸,還時常一地共宿,有著很深的感情。為此,周恩來為張衝寫的挽聯是:”安危誰與共,風雨共同舟。“這的確概括了張衝與中國共產黨的親密關係。
五、居住在白雲山館的日子1937年3月,莫幹山國共談判結束之後,蔣介石沒有急著回南京,於是宋美齡就從匕海來到了莫幹山。他們在白雲山館靜養時,常信步走到劍池。劍池瀑布聞名遐邇,氣勢不凡,與廬山香爐峰瀑布不同的是,它瀑流三迭,騰挪多姿。
大約這年的淸明節時,蔣介石與宋美齡從內雲山館來到莢幹山觥庾村。庾村葬著蔣介石義兄黃郛,所以憑吊黃郛基,也是蔣介石此趟莫幹山之行的一個任務。
那天蔣介石在黃郛基前獻上一束鮮花,黃郛忽然患肝癌去世,蔣介石一方麵感到意外,另一方麵也感歎生命無常。他與夫人宋美齡默默地佇立在基地前,離開時他建議宋美舲一起去看看黃郛創辦的莫幹山小學。
莫幹山小學當時是一座兩層樓的新式校舍,可容納男女學生200多名。小學專門招收山上山下的學生,對貧苦家庭的子女,有免費及助學金製度。校舍內設有校長室、辦公室、電話間、醫診室、傳達室及6個光線充足的教室,另有音樂室、課外書報閱覽室、儲藏室、雨具室、廁所等,條件相當不錯。
蔣介石與宋美齡去觀察完全是性情所致。但仍然有隨行轚衛把消息先通報到了學校,校長鄭性白接到緊急通知後,一時不知所措。他站在電話間門口想趕快去通知各班老師,但又怕時間來不及,正舉棋不定時便看見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緩步進入校門。
蔣介石身著長袍,腳穿布鞋,持一手杖,外表嚴肅沉默,宋美齡亦微服樸素。鄭性白校長趕緊迎了上去,額頭和鼻尖都因緊張冒出了汗,經過醫診室門口時,新聞記者聞訊匆匆杜來拍照。
然而由於莫幹山小學一點準備也沒有,那些學生中有光頭赤足的,有不穿校服的,有衣褲打著補丁的,也有跳高跳遠、身輕似燕善於踢毽子和跳繩的,蔣介石夫婦看到這一派自然彔象,點頭微笑表示滿意。
臨別時,蔣介石稱讚莫幹山小學辦得不錯,還結合自己的經驗對校長和教師們講了個人奮鬥的重要性與奮鬥意誌的堅定性問題。他說:”一且選定自己的道路,就不管別人瞧得起瞧不起,一定要毫無動搖,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定可以勝利。“這的確是蔣介石的經驗之談,也是他居住在白雲山館的日子裏,對普通百姓道出的肺腑之言。
在白雲山館居住過的這些曆史名人大多已不在人世,但黃郛在莫幹山眾多曆史名人中是真正落葉歸根的。他在基穴裏安靜地躺了30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墓遭毀,1984年基又重修。這就是蔣介石義兄黃郛在英幹山的最終結局。
秋冬季節山上隨處可見金黃色落葉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
孫中山親書贈張靜江對聯張靜江與第二夫人朱逸民和孩子們在一起莫幹山410號別墅建於1934年,它的戶主是大名鼎鼎的民國奇人張靜江。說起來1934年正是他倒黴的時候,連個浙江省主席的職務也被迫辭掉了。這時候他吃素念佛,漸漸地遠離了政治舞台。於是有閑又有錢的他,就在莫幹山建造了一棟”靜逸別墅“。
靜逸別墅是一棟麵積相當大的兩層樓房,二樓有走廊直通副樓。青色的花崗岩石料做外牆,看上去厚實堅固,具有近代西歐田園式建築風格,但又受到中國古典建築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們去的那天整棟別墅空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別墅門口的花草雜亂無寧地掩映著石階。它使我感到人去樓空後的蒼涼,而蒼涼對於晚年寓居美國,雙目失明隻能以收聽廣播和吃齋念佛苦度殘生的張靜江來說‘一定有更深刻的感受。
張靜江1877年出生於浙江湖州南潯的一個巨富家庭。祖父張頌賢做絲綢生意發家,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大絲綢商。太平天國期間〔1852—1864)1浙江沿海動亂不定,鹽官逃跑,張頌賢十分有魄力和策略地做起了鹽商,不久就成為了浙江鹽業巨頭。
張靜江血液裏繼承了祖父的創業精神,同時也擁有了自己獨有的親俠性格。他自小愛打抱不平,當時被大人們稱為”小俠“。這個少年俠客在一次衝進火海救人時被嚴重燒傷,雖然大難不死,但落下終生殘疾,髖骨摔折,股骨斷裂,走路從此一跛一跛。但祖父張頌賢仍然很喜歡這個孫子,認為他的八字好,日後必成大器。事實也果然如此。
1895年,19歲的張靜江忽然患上了眼疾,隻好放棄學業,潛心書畫。20歲他即與蘇州姚蕙成婚。姚蕙是前淸翰林授山東學使姚菊岐之女,她熱愛文學又有學問,頗得張靜江的苒歡。
一年後張靜江由嶽父介紹,認識杭州宦紳孫寶琦。孫寶琦當時為清廷派赴法國公使,張靜江便做了江蘇候補知府的官。後來再經嶽父推薦,他當了出使使館隨員,而當出使使館隨員是改變張靜江一生命運的關鍵。
1902年張靜江在父親張定浦的鼓勵下,為了發展海外貿易,以商務參讚身份,隨欽差大臣孫寶琦於10月14日乘新銘輪由天津至上海,轉搭法國郵輪安南號,航海一個多月到馬賽,隨即換乘火車到了巴黎。巴黎之於張靜江,無論經商還是政治都是起始之源的地方。
那時候張靜江以僑商身份留居巴黎,並與助手周菊人籌辦通運公司。由於父親張定浦的鼎力相助,出資30萬元運銷茶、絲、綢緞、地氈、漆竹、牙器以及名貴古董、字畫、玉器、瓷器等,使通運公司生意興旺,財源滾滾而來。不久張靜江在巴黎成立通運總公司,並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設分公司。
接下來張靜江又在巴黎最繁華的意大利街,開設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開元茶店。開元茶店後來成了一個文化沙龍,聚集著巴黎知識界、中西文化學術界的優秀人士。蔡元培就是那個時候結識張靜江並與張靜江一起成立”世界社“的。世界社的書刊有《新世紀》周報、《新世界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