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勒看中莫幹山這塊風水寶地,完全得之於霍斯敦-史博德博士的那篇莫幹山的遊記文章。他想複天在上海熱得難熬,不如帶著家眷到莫幹山的清涼世界避暑。他的這―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而這時候作為大商人的他,建一棟別墅的錢自然不在話下。
東陽工匠關勇,是莫幹山第一棟別墅的建造者之一。東陽在浙江中部,那裏的山區既不沿海也不靠域,交通也不太方便。但那裏的人憑手工藝吃飯,練就一身絕活,使東陽木雕名揚中外。關勇就是當時工匠中的佼佼者,他首先被白鼎和伊文思請來建茅舍,茅舍不是別墅,它的結構用材非常簡陋,因為這兩個教士本身就沒有什麼錢,所以造好後的茅舍幾經風雨,也就很快倒塌了。
財大氣粗的貝勒對白鼎與伊文思的茅舍嗤之以鼻,於是他比關勇再多找一些泥水匠和木匠,自己又在徽州找了個陳木匠,陳木匠後來又叫來了大批的安徽民工。從此莫幹山的安徽人就多了起來。
那時候48盤路雖已為人工開鑿,但是把石頭、材枓、黃沙從炮台山挑上來也極其崎嶇難行。好在路是人走出來的,遙想南朝梁大同年間,惟正禪師在麓後塢建天泉寺時,連路都沒有,到了五代吳越錢氏在山麓郎家村建天相寺,才有了一條泥濘小路。
應該說貝勒把建造這棟別墅的設計方案和各種所需材料,大部分交給了關勇全權處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承包。隻有洋灰(即如今的水泥)由他從英國進口,然後水路運到三橋埠碼頭,再由桃夫挑上山來。整棟別墅的建造時間不過大半年工夫,關勇他們從秋造到春。冬季裏的莫幹山並不特別寒冷。在雪天,雪花飛舞在竹林間,最色格外美。南朝人沈約詩曰:”願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這意境在莫幹山的雪天裏,最能感受了。
那年春末,莫幹山第一棟別墅誕生了。莫幹山因為有了那些造房子的東陽人和安徽人,便有了些人氣。而這一年雖然有些東洋人竄上山來看風最,但賃屋以居的並不多。所以當貝勒的別墅一誕生,還沒有入住,就在中國人和洋人們中間傳播開了。
貝勒一家,是最早來莫幹山避暑的洋人家庭。3個小孩那時候都在英國讀小學和中學,暑假與母親來到莫幹山不過是為了與父親團聚。有人說,貝勒是個喜歡出風頭的英國假教士、真商人。事實也是如此。由於他在中國年份呆得久了’很知道一些中國人的習俗。那年6月,他從上海新買來了一套中式家具和一套西式沙發與茶幾,從水路運來莫幹山。挑夫從三埠碼頭,一直把家具抬到山上的別墅門口時,貝勒竟然按中國的傳統習俗放起了鞭炮。他這一放,仿佛把整個莫幹山都震得嘭嘭響。他這一放,仿佛具有某種號召力‘吸引著各路洋人前來購地置房造別墅。
貝勒的別墅在莫幹山足足風光了七八年之久,這七八年間隻有美國人韓明德可以與他媲美。韓明德在光緒二十五年昀地一方,建別墅一棟,禮拜堂一座。如今編號為155號,已倒塌。那時候貝勒、韓明德、白鼎、伊文思等,成為最早在山上稱霸一方的洋人。隻要暑期到了,他們的家屬就會從三埠橋碼頭坐著轎子來山上住。於是山上隻310、96110的聲音就多了起來,山上的工匠們漸漸熟悉了這個聲,也漸漸開始討厭了這群洋人。盡管這群洋人這時候大多數還是賃屋而居,多半是居中國人的茅舍,但他們在1898年成立了個莫幹山避暑會。避暑會是什麼,當年莫幹山工匠們還不太明白,但總覺得不是件好事情。
現在話說回來,貝勒別墅的東北後院,當年是一個了望台,據說是看日出的最佳之地。它的左邊有一棵參天古樹,前邊就是一片樹林。霧在林梢之尖白茫茫地徘徊,清新的空氣就從後牆中的老虎窗裏簌簌地吹進來。這時時光一下就到了1899年。
1899年朱紅燈領導的義和團在山東茌平、高唐、平原一帶發展很快。他們抗擊官吏、教士的橫暴,焚毀教堂多處。這激怒了美國公使,於是美國公使蠻橫要求淸政府派袁世凱帶領7000名”新建陸軍“赴任山東巡撫。山東義和團運動橫遭鎮壓,山東人民在袁的官置照牆上麵畫了個紅頂花翎大烏龜,爬伏在洋人屁股後,以示對袁的痛恨。
然而義和團是堅貞不屈的。1900年初,義和團發展迅速,引起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驚慌。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奧正式組成八國聯軍,由英國海軍上尉西摩爾率領,在大沽登陸,從天津坐火車前往北京,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1901年9月7日,奕匡、李鴻葶與11國代表在京簽訂《辛醜條約》,這個條約實際上使中國完全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時候大批在北方的洋人南下,他們之中真正的教士並不多。
1904年貝勒、韓明德結束了在莫幹山別墅的風光時代,第三棟、第四棟……別墅相繼由美國安息會建成,即如今編號為63、64、65、66號別墅。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的倫敦會,即如今編號為507號別墅和英國的內地會,即如今編號為180、181、182號別墅。以及美國的女公會,即如今編號為381號別墅。應該說從1904年到1914年這10年間,洋人在山上以教會團體的名義購地造別墅’至少有數十棟之多,而且一棟比一棟氣派漂亮,其原因是那些洋人讓工匠們到上海去觀摩學習,進行參照、更新、營造。當然這些別墅的風格,大多近似西歐田園式鄉村別墅。屋頂多用鐵皮製作,呈傾斜式,常塗有翠竹色油漆,使濃鬱的修竹和秀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別墅的外形也多為幾何圖形,形態各異。比如上橫如今編號為140、160、161號就是西歐田園式鄉村別墅。尤其是140號,它依山而築,掩映在濃密的竹林深處,整幢二層樓別墅外形簡樸卻端莊寧靜。
那天我們從140號出來,沿著小路拾階而上就是160號別墅了。160號別墅進門便是一”大大的庭院,一棟用褐色花崗岩築成的二層樓房,陽台也是大大的。它的大門口沿階而下,左邊是杉樹,右邊是石牆,前邊有一個石門洞,門洞上刻著“怡柯小築”四個字,那也許是工匠們擅自刻上去的。我們走進石門洞,沿著數十級台階而上,又是一番景色。這裏楓葉正紅,隻是近百年的水池已經幹涸,幹涸了的水池前右方,便是161號別墅。
那時候別墅裏都沒有燈,莫幹山也沒有電。洋人們大多用汽油燈,工匠們則用火把或洋蠟燭。然而洋人們還是第一幢別墅由東陽籍泥工關勇建逡,為西歐田園式木結構洋房。此後,中外人士爭相購地築屋,至民國二十五年,山上有別5近200幢,其中民國十五年0926》前大都為西人建造,其後以國人為主。抗戰時期,別5遭毀,勝利後,新建寥寥。1949年至1979年,以拆建、維修為主,1981年至1990年,新建10幢左右。至1992年,全山有別5238幢。在山上的洋人已達400多人,莫幹山蘆花蕩也已建了郵政局,辦理郵件收發業務和彙兌業務。蔭山街也開始像個集市,不斷有商店開出來。
莫幹山簡直成了一個洋人的世界。而這時候中華民國已經正式成立,孫中山在南京總統府已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已經頒布。其規定說:“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全體國民;立法、司法、行政三權成立,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利;國民有財產、著作、信仰等自由。”可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莫幹山從1912年到後來的十多年間,仍然是洋人們的“消夏之灣”,其別墅也仍然被洋人們為所欲為地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