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避暑莫幹山調寄望江南
吟未就,雙鳥忽飛還。
雲氣黑沉千嶂雨,夕陽紅漏數州山。欲畫比詩難。
過竹所,青殺一輪燈。
諸老閑談溫似酒,一杯清茗冷於冰。忘了桂花蒸。
同過市,人訝地行仙。
淺絳溪山看曉日,夾衣窗戶聽新蟬。吟興短筇前。
煙海外,殘月尚纖纖。
欲叱千山鱗甲起,兜羅棉裏看龍潛。頭角幾峰尖。
支筇去,萬象塔山前。
解道夕陽無限好,銜山奇彩忽彌天。相顧幾華巔。
三伏裏,秋意已刁騷。
布地冪天皆竹影,翻江倒海是鬆濤。人比月輪高。
應該說那是一個春天,明媚的陽光流淌在萬物萌動的生命節律中,一陣風兒吹來,樹葉發出簌簌的聲音,山上一向寂靜的,盡管自然風光旖旎,可除了幾個常年來山上伐木的樵夫,就再也見不到什麼人影了。這就是1890年春天的莫幹山,按當時的說法就是光緒十六年。
光緒十六年,光緒帝20歲已經與葉赫那拉氏隆裕完婚,慈禧也已宣布正式“歸政”。按清宮規矩,撒簾可敲一筆竹杠,慈禧不顧國難當頭,動用戶部苦心積攢的預備金,甚至挪用海軍經費重修清漪園,為討吉利改名“頤和園”,意為頤養天年之地。這一年國家還算太平,甲午中日戰爭還遠遠沒有來。然而,自從1840年英國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到1858年英法聯軍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後,英、美、法、俄等外緒人士以種種身份,紛紛入侵我國沿海域市和內地。他們探査我國的軍事防務、經濟交通、礦產資源和人情風尚,凡是名山好地幾乎都有他們的足跡。
這一年冬,美國浸禮會教士佛利甲,從美國舊金山坐海輪來到了中國上海。他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就被這神奇的東方大都市深深吸引住了。這裏的中。男人梳著長長的獨辮,穿著長袍馬褂,行走在上海灘上真是別有一番風味,佛利甲在上海一住就是一個冬天。這年上海的冬天一連下了三場雪,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使地麵白茫茫一片真幹淨。佛利甲在美國從沒有玩過雪,這回他在上海玩得很開心。
春天是旅遊的季節。這年春天不少有錢的上海人紛紛來杭州旅遊,輪船碼頭到處擠滿了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佛利甲忽然改變了去蘇州的主意,登上開往杭州方向的客輪。杭州是天堂,4月的天堂春暖花開、桃紅柳綠,格外迷人。
佛利甲畢竟是個喜歡遊獵和探險的美國男人。他不滿足白堤、蘇堤、靈隱寺等景區,他喜歡登山,北高峰、五雲山、獅峰、天竺都被他的足跡踏遍,隻是他嫌這些圍繞西湖海拔300多米的山不高,無法實現他心目中探險的願望和樂趣。
那天他從寶石山下來,走著走著就來到運河邊,沿著運河一直向前,不知不覺中他已進入內的莫幹山腳下,莫幹山距杭州82公裏,雖是春末,佛利甲也走得汗流浹背,不過登山是他的拿手好戲,當他遠遠看到莫幹山的時候,興奮得衝它直喊:940。後來,莫幹山因為這個美國浸禮會教士的“遊獵”,聲名鵲起,與廬山、北戴河、雞公山並列,成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現在佛利甲帶著好奇心,曆盡艱難終於攀登上了莫幹山的主峰,海拔718米的塔山,他挺起腰背站在高高的山頂上,仿佛來到了一“世外桃源的仙境。這裏茂林修竹、淸泉競流,淸涼幽諍;這裏古樹參天、綠陰環徑、風吹舞起、芳馨淸逸。佛利甲為遊獵到這樣一座神奇的山林而興奮得手舞足蹈。
從莢幹山下來後,佛利甲把這個”發現“鄭重地告訴丫他的同事,教士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德博士。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徳博士被佛利甲對莫幹山的描敘和讚歎誘惑著,心神向往,欲一睹為快。於是就在那年夏天,他們帶著食物和帳蓬來到了莢幹山。他們要在山上住一段時間,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舊時莫幹山市集頗嫋‘居民以製竹器為業,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德博士來到崗頭墩、中華山一帶時,完全被密樹蒙蒙、清泉淙淙的優美自然景色陶醉了。他們喜出望外、流連忘返。夏天裏的杭州、南京熱得像火爐,要是這裏建有別墅多麼好,清清涼涼的一個世界,還有叮咚泉水,其泉味甘而無河魚之疾。於是他們一邊遊覽察看,一邊撰寫莫幹山遊記,並著重介紹了莫幹山是一個淸涼幽靜的世外桃源,避暑勝地。
兩三個月後,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德撰寫的莫幹山遊記,全部以醒目的標題刊登在海內外的英文報刊上。於是,莫幹山一下子名揚萬裏,深深地吸引著那些有錢的外國人。
歲月如梭,時光一晃就到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這時候甲午中日戰爭已經結束,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大敗。清政府屈從日本要求,指定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赴日議和,並聘請美國顧問科士達作幫手,在馬關舂帆樓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談判,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
與此同時,清政府總理衙門對外國人也應允了幾項條款,即:”傳教士入內地置買田房產,寫明教堂公產字樣,立契之後照納中國律例所定。如賣契、稅契之費,多寡無異,賣業者毋庸先報明地方官。“於是大批的西洋人來到中國購置房產,白鼎是最早在莫幹山上築茅舍避暑的美國人。
這年是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
莫幹山第一棟別墅的主人,不是白鼎也不是接踵而來建茅舍的美國人伊文思。他是英國商人貝勒。貝勒在1896年秋,打著教會的名義在山上昀地一方,修建別墅。這別墅如今編號為545。545號就是莫幹山誕生的第一棟真正意義上的別墅,它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風霜雨雪,依然完好無損,山中氣候溫和,最熱時僅達華氏表八十五度。史栽春秋時,有吳人名幹將者,吳王因間使作劍,三月未成,其要莫邪恥之,乃斷發有爪,竄入爐中,而成名劍,因命劍陽曰幹將,劍陰曰英祁。茲山即鑄釗之地,故以英幹名之。
應該說已經沒有人知道貝勒當年花了多少錢,蓋起了這棟紅極一時的別墅。別墅麵積不大,二層木結構樓房,坐東北朝西南,東西有廂房。進門左拐是通向二樓的紅色樓梯,樓梯的台階如今走上去依然堅固結實,絲毫沒有吱吱的聲音。據說這些地板的木料,全是東北的金錢鬆做成的。
545號別墅的正門前從前是個庭院,庭院前綠樹叢中那棵金錢鬆已經100多年了。也許這是貝勒親手栽種的樹?現在古樸的金錢鬆旁,那棵天竹正結著紅果子,而被秋風吹落的黃枯葉蓋的地麵上,幾隻母雞正在覓食。
我說不出這棟別墅屬於哪一種流派,它既非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也沒有洛可可建築風格的柔和、優雅。倒是有點像中國的撇派建築,隻不過它屋頂用的是歐式鐵皮製作,也沒有徽派的鏤空花門花窗。
說起貝勒應該與徽州有點關係,1896年,他來中國10年,與上海公和永繅絲廠的黃佐卿老板也有了七八年的業務往來。而黃佐卿除了與這個英國洋人做生意外,更多的還是與江浙一帶的老板和徽商做生意。老底子的徽商精明能幹,他們看到沿海大城市的商人、地主和官僚開始投資新式工業,就不滿足給黃佐卿當二道販子。於是他們通過黃佐卿結識了英國商人貝勒,欲與貝勒合夥辦廠。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中外合資。當然他們後來有沒有合夥辦廠,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