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讀外,見縫插針,也是我常用的一種複習方式,或飯桌旁,或廚房裏,或洗衣盆邊,或看孩子時,抽空就瞅幾眼準備好的小題卡。有時手忙著,嘴不能閑著,於是就和妻子一問一答進行複習。這下可惹惱了三歲的女兒,她常常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臉莫名其妙狀,生氣的小嘴撅起;“爸爸,媽媽,你們在說什麼呀,也不理我,哼!”逗得我們捧腹大笑。當然,類似的笑話還不止這些。一次,我們在廚房做飯,正在揀菜的妻子給我提了一個問題,結果,因答案分歧而發生了爭論。幹脆,查書!於是,我們都急不可待地跑出廚房去查書。答案找到了,可廚房那邊卻飄來了焦味——菜糊了!看著桌上的一盤“傑作”,我們不禁都笑了。——看,迎接素質教育考試,也是很有趣的。

在複習中,最大的困難是準確記憶。為維護集體榮譽,保證考出優異成

績,領導要求複習題必須準確記憶,做到一字不錯。為能達到這個要求,我采取了默寫法。當比較長的題很難準確記憶時,就反複默寫,一遍寫不對就寫兩遍,兩遍寫不對就寫三遍……直到全對為止。每當長出一口氣,把筆一放,望著一字都不錯的答案時,我的心情都會激動萬分;那激動能與收獲的農民看著自己的糧食收倉的幸福相比,能與工人師傅看著用汗水鑄成的產品的愉悅相比,能與作家望著自己剛剛完成的作品的快感相比。

有春華就有秋實,有播種就有收獲。考試的日子終於到了。11月8日,我滿懷激動的心情,胸有成竹地走進了考場。開始做題了,考場裏僅能聽到“沙沙”的寫字聲和監考人員有節奏的踱步聲,除此以外就是寂靜。此時,即便是一根針落到地上,也會清晰可聞。我努力控製著激動的心情答著題:仔仔細細審題,認認真真思考,一筆一畫書寫,包括標點,都寫得規規矩矩,唯恐出半點兒差錯,就像《穆斯林的葬禮》中的琢玉人梁亦清在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刻。那場景,那氣氛,仿佛是高考的考場,莊嚴、肅穆、規範。現在想來,還真有點緊張。

光陰似水,畢業後參加工作多年,我已好久沒如此靜下心來讀書、學習、考試了。世事紛繁,在工作生活中漸漸浮躁起來。在東拉西扯中送走了時光,在敷衍了事中應付了工作,在醉眼迷離中審視著自我,在虛虛榮榮中麻醉著自己。“素考”逼迫著我學習、考試。這一來,我的生活充實了,讓人踏實了,認真了;它雖然已過去近兩個月了,但留下的印象卻讓人難以忘懷。

——充盈的“素考”!



為適應未來的工作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是至關重要的。作者堅持夜讀。見縫插針,甚至在煮飯時還與妻子討論疑難。這種苦讀精神十分可貴。

淡忘起初

不要指望,起初就是星辰。

起初如虹一般橫空出世、光彩照人的,畢竟很少;況且,起初如此地燦爛,還隻是依賴某種天賜的良緣。

起初如雷霆一般不鳴則已,一鳴驚天動地的,畢竟難得;況且,起初擁有如此巨大的反響,還隻是憑借某種博大的背景。

不要抱怨自己過於尋常,起初竟如此沒有色彩、沒有聲響。你不妨往寬處去想:起初並不說明一切,並不決定一切;再不妨往遠處去想:起初之後的路還很長,起初之後,還有時間去爭取、去趕上。

我們的起初,即使是一頁白紙,即使有幾分淺薄,有幾分蒼白,那也不要沮喪。世間哪一件不朽的作品,不是在起初的一頁白紙上創造出來?!

我們的起初,即使是無名的山澗小溪,即使有幾分懵懂,有幾分迷惘,那也不要悲觀。天下哪一條大江大河,不是由起初的無名小溪流淌而來?!

我們的起初,即使是一片待業的土地,即使有幾分荒蕪,有幾分寂寞,那也不要哀歎。現實中的哪一座飄香的果園,不是由起初的荒地一鎬一鎬地開墾出來;哪一條寬敞的通衢,不是從起初的被遺忘的角落開辟築成?!

縱然我們不是天才的詩人,但我們終能成為苦吟的詩人,一步步接近成功。



成長的人生像蒲晨的露珠,總是把最明朗的奉獻給人們;成長的人生像雪構成的銀白世界,總是把最純真的奉獻給人們;人生充滿希望,因為人生在不斷成長。



鏡子

鏡子,是多種多樣的。有平麵鏡、凹透鏡、凸透鏡、哈哈鏡……

平麵鏡能真實地反映你的麵貌,而哈哈鏡則為了博取你的開心,不惜將你的形象肆意扭曲。你可別信了哈哈鏡裏的形象,別因她把你的形象放得很大而得意洋洋,也別因它把你的形象縮得很小而自卑,在生活中也要時刻提防“哈哈鏡”的欺騙,生活中有些人就像哈哈鏡一樣,出於各種目的,時而把你捧上天,時而把你說得一文不值。可你千萬別信這些。這時,你應該坦然地走到“平麵鏡”前,它會告訴你,你究竟是什麼樣子。這個“平麵鏡”就是自我解剖,就是認真地研究自己。

生活中的鏡子比比皆是,就看你站在哪麵鏡子麵前。在服裝店的試衣鏡前,我曾看到許多時髦的姑娘在照鏡子。她們是那樣專心、認真地打量著鏡子裏的自己:長得漂亮,打扮得也入時,看上去不錯。鏡子這樣告訴她們,她們心滿意足地離去了。

鏡子能如實地照出一個人的外貌,但卻不能反映一個人的靈魂。那麼,有沒有能照出我們;內心的鏡子呢?有的,用唐太宗的話就是“以人為鑒”。

提起“以人為鑒”,我想起我的哥哥,在我的心目中,哥哥就是一麵“鏡子”,一麵真正閃光的“鏡子”:他開朗、樂觀、進取心極強。他曾經兩次參加高考落榜,但他仍不放棄,絲毫沒有打退堂鼓的念頭。他說:“隻要再下點功夫,會成功的!”終於,第三次高考,哥哥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從哥哥這麵“鏡子”中,我看到了什麼是積極進取,什麼是毅力!

媽媽也是我的一麵“鏡子”。一次,媽媽生病了,我勸媽媽別去上班了,她說:“不行,我要是不去,其他的同事,都要加大工作量了。我一定得去,不能連累大家。”然而,當別人有什麼事時,媽媽卻總是幫助別人幹活,讓她們早些回去。媽媽這麵“鏡子”告訴我:人活在世上,應當更多地為別人著想。

任何人的長處都是你的“鏡子”,同時,你的長處也可以做別人的”鏡子”。“鏡子”到處都有,隻要你認真去找。朋友們,用我們的心靈,用我們的眼睛去感應、去發現生活中的“鏡子”!



鏡子能如實地照出一個人的外貌,但卻不能反映一個人的靈魂。而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每個人都可以做你的“鏡子”,正如孔老夫子所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你看到的是星星什麼

培養一種凡事都可為的積極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你聽過兩個推銷員被派到非洲去賣鞋的故事嗎?其中一個推銷員在拍回公司的電報上寫道:“立即返回。這裏沒有人穿鞋。”另一個則寫道:“絕佳機會。將能賣出100萬雙,因為這兒還沒有人有鞋子。”

當你看到半杯水時,你會怎麼形容它?是一杯半滿的水,還是一杯剩下一半的水?當你想到交通信號燈時,是先想到紅燈,還是綠燈?小心點,你的人生態度會在此表現出來。記住,一個樂觀的人是當鞋子磨破時,僅會覺得更“腳踏實地”。

我曾聽過一個很好的故事。在二次大戰期間,一個住在美國中部的新婚妻子,隨先生駐防加州,住在靠近沙漠的營區裏。營區裏生活條件很差,先生原本不讓太太跟著一起吃苦,但是太太堅持一定要跟他去。

他們隻找到了一間靠近印第安村落的小木屋。白天時悶熱難耐,連陰涼一點的地方都還有華氏115°(攝氏46°);風又總是一年到頭呼呼地吹個不停,把塵土弄得到處都是;旁邊住的全是不懂英語的印第安人,漫漫長日極其無聊。

一次,她的丈夫必須外出兩周參加部隊的演習,剩下她一個人在家,她更是寂寞之至。於是,她寫信給母親說她要回家。母親很快回信給她,信中寫道:“有兩名囚犯從獄中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泥巴,一個看到的是星星。”

她將母親所寫的話看了又看,覺得很慚愧。“好吧!”她想,“我就去找那星星吧。”於是她走出屋外,和鄰近的印第安人交朋友,並請他們教她如何織東西和製陶。剛開始時彼此還有點生疏,但是當他們了解到她對這些真有興趣時,他們也真誠相待。她因此迷上了印第安文化、曆史、語言及所有有關印第安的事物。

不僅如此,她還開始研究起沙漠來了。很快地,沙漠也從荒涼之地,搖身一變成為一處神奇美麗的地方。最後她成了沙漠專家,還寫了一本有關沙漠的書。

是什麼改變了呢?絕不是沙漠或是印第安人。隻是她的態度轉變,才化逆境為順境。

美國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自己的生命。”



凡事都應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消極頹廢隻能消磨人的鬥誌乃至整個生命。

凡事都要以積極的向上的向善的心緒看問題,以花的、美的、真的、純的視角看世界,那麼世界就成了美的樂園了。

話語權

鄰家小女英子九歲多點,是三年級小學生,熱情率真。一日晚飯後,英子敲開了我家的門,愁眉不展的樣子,手裏捧著作文本,說是“請叔叔幫我改一改作文。”因為她的“作文坯子”被老師看好,要參加一個什麼比賽,但“還得改一改”,且第二天就要上交,急得很。我看了看英子的作文,大體是說,有一次她跟爸爸去市場上買菜,看到一個年齡和自己相仿的小姑娘在幫賣菜的爸爸收錢找錢。

“我”便問這個小姑娘是否上學讀書了。小姑娘說沒有,她爸爸說家裏孩子多,上不起學。

於是“我”的心裏受到很大震撼,為這個同齡的小姑娘不能像自己一樣走進學校的大門而感到不解和悲哀,但卻不知道如何幫助她。後來聽爸爸說“希望工程”就是為了讓這樣的窮孩子走進學堂,“我”便央求爸爸帶我去為“希望工程”捐了款。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裏那個小姑娘紮起小辮兒和自己一起走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

寫到這兒便結束了。在我看來,一個三年級的孩子能寫成這樣已經不錯了。我很為難地告訴英子,說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修改,於是便問英子老師提了什麼要求,讓怎麼改。英子說,老師讓多寫一點捐款時的思想動機,突出文章的主題。

老師還提示說,捐款的動機來自於對“希望工程”重大意義的理解。哦,我明白了!原來老師是嫌孩子的“認識水平”太低。但要求一個九歲多點兒的孩子用文字去破解一項事業的“重大意義”,是不是太超

前了點兒?親眼看到一個上不起學的孩子而產生的同情心,難道不比語言符號的“意義”更具驅動力?

在這裏,我看到了某種思維慣性,像夕陽映出的長長的陰影,揮之不去。在私塾教育時代,幼童自啟蒙始,便開始嘰裏哇啦背誦儒家的經典,這意味著孩子從剛剛懂事起便被灌輸了一套完整的話語係統,這套話語係統從君臣父子孝悌之大行到溫良恭儉讓之細節無所不包。

誰能指望在這套套話語係統中成長起來的人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多半將變成一個個靜止的文化符號,活在中國的文化字典裏。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沒有根本性的進步,這恐怕是一個文化根源。語言是能統治人的,而且語言對人的統治是一種相當牢固的統治,它能剝奪一個人的思維空間。20世紀哲學的一個重大發現,就是把語言對人的統治明確地揭示出來。

這種揭示至少有助於我們認識傳統教育和反省現實教育。我們的教育方針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我們必須有適應這個時代的超越傳統教育的方式方法,至少不能像私塾教育一樣生硬地灌輸,否則隻能事倍而功半。

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在教育思想上也必須實現現代化,這就意味著必須同時拋棄更多的陳舊觀念。

比如,應該尊重孩子表達自己思想的自由,不要總是用成人的“成熟”的觀念去代替孩子的思考,讓他們說自己想說和該說的話,把話語權交給他們自己,因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使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願下個世紀的小學生們不再遇到這樣的難題。

我終於沒能為英子改一改那篇作文。



放開孩子的手,讓他自己走;尊重孩子的個性,讓他自己書寫人生的答卷。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