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北部有座山,名字叫黎丘山。山上有個奇怪的鬼,名字叫黎丘鬼。這個

黎丘鬼的最大的特點是最喜歡裝作別人的兒子、侄子、兄弟或什麼人的模樣,去捉弄人。

城中有位老人叫黎丘老人。有一天,黎丘老人到市場上的酒店去喝酒,他看到了老朋

友,分外高興,不知不覺間喝了很多,等他喝得酩酊大醉後往家走。黎丘鬼看見之後,便搖身

一變,裝成他兒子的模樣,前來攙扶他回家。

這個黎丘鬼十分頑皮,借攙扶老人之機,在道上百般地折磨他。黎丘鬼一會兒把老人推

倒,一會兒在老人腳下使絆,一會兒捅老人的腰,一會兒抓老人的背。老人感到十分難受,但

因喝醉了酒,渾身疲乏無力,也隻好默默地忍受了。

這位老人終於回到了家裏,迷迷糊糊地倒在了床上,酣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酒醒之後

老人就責罵他的兒子說:“我作為你的父親,難道對你不夠慈愛嗎?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你嗎?

我昨天喝醉了酒,在回家的路上你那樣折磨我,究竟是為什麼呀?”

兒子聽了一愣,自己並沒有這樣做卻遭到父親的責怪。於是感到非常委屈,跪在地上一

邊磕頭一邊哭著說:“這是從何說起呢?我真的沒有做過此事。昨天我到城東去要債了,怎

麼會在路上折磨你呢?如果你不相信,就問問家裏人。再不相信,就去問問借債的人。”

家裏人看見這種情況都紛紛作證,又把收來的債款給老人看,老人相信了。但是老人依

然十分困惑,經過仔細的思索,終於恍然大悟地說:“哦!我明白了,一定是黎丘山上那鬼在

捉弄我。過去我常聽說有這樣的事。明天我特意到市上去喝酒,如果他再來,我一定殺了

他。”

第二天,老人準備好了一把劍放在腰裏,又到市上的酒館裏去喝酒。當他喝得大醉往家

走時,他的兒子因為前一天的遭遇,擔心父親再遇上黎丘鬼,受到捉弄,就急忙跑到半路上去

迎接他。

老人看見兒子上來攙扶他,又以為是黎丘鬼前來搗亂。便趁其不備,拔出劍來,一劍將

兒子刺死。這位自以為聰明的黎丘老人,因為被狡猾的黎丘鬼的假象所迷惑,結果誤殺了自

己的親生兒子。



對於表麵很相似的事物,一定要詳查。如果粗心大意,就會鑄成無可挽回

的大錯。





怪酒壺

孔子帶著他的弟子瞻仰魯桓公宗廟,在案桌上發現一隻形狀古怪的酒壺。

孔子問守廟人:“這是什麼酒器?”守廟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為銘誌用盼滔壺。”

“啊,我知道它的用處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快取清水來,灌進這隻酒壺裏。”

弟子舀來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壺,大家都屏息靜氣地看著。隻見水注入不多時,壺

身開始傾斜了;接著當水達到壺腰時,酒壺卻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繼續灌,水剛滿到壺

口,酒壺就砰的一聲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齊抬頭看著孔子。

孔子拍手歎道:“對啊,世上哪有滿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問:“老師,請問這個酒壺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其中可有道理?”

“當然有!”孔子對大家說,“做人的道理也同這隻酒壺一樣,聰明博學,要看到自己愚笨

無知的一麵;功高蓋世,要懂得謙虛禮讓;勇敢孔武,要當作還很怯弱;富庶強盛,耍注意勤儉

節約。人們常說的不偏不倚,截長補短,也就是這個道理。”



一切事物無不存在著一個確定的“度”——事物的界限、分寸,火候。它

反映了事物質和量的統一關係。量變在一定限度內不改變事物的性質,但超過一定限度,就

會引起質變,走向反麵。

盲人摸象

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國王命令大臣牽來一頭白象,讓八個盲人用手去摸,然後分別叫

他們說出大象是什麼模樣的。

七手八腳地摸了一陣後,八個盲人都爭先恐後地報告。摸到大象牙齒的盲人說大象形

如長長的蘿卜根;摸到象耳的盲人說大象仿佛一隻簸箕;摸到象頭的盲人說象如一塊大石

頭;抓到象鼻子的盲人說象不過是一根木杵;抱著象腳的盲人嚷道大象明明是一隻舂米用的

石臼;摸到脊背的盲人說它是一張床;摸到肚皮的盲人說象是隻大水缸。

最後一位盲人說道:“哈哈,你們都不對!”隻見他扯著象尾巴說,“告訴你們,大象細細

長長,就像一根繩子!”



人們往往在感性認識上,隻能見到或接觸到事物的某些表麵或局部。要

全麵地、深刻地認識事物,隻有在感性認識基礎上,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