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書人書事 2.2004年3月我讀“紅色經典”(1 / 1)

第六輯書人書事 2.2004年3月我讀“紅色經典”

“經典”而冠以“紅色”,這也算得上是中國特色——因為我們一看便知它指的是新時期出版、拍攝的反映革命戰爭年代生活的文學、戲劇、影視作品,諸如長篇小說《紅旗譜》《紅岩》《紅日》《林海雪原》《苦菜花》《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鬥古城》,現代京劇《沙家浜》,電影《林海雪原》《小兵張嘎》《鐵道遊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等等。對於中年以上的受眾來說,這些作品曾經伴隨著他們的成長,特別是對那些既讀過長篇小說又看過同題電影的人來說,不僅對其中的故事情節,甚至對主要人物的一些經典對白和主題歌都是耳熟能詳了,因此常常能喚起溫暖的記憶。

時到如今,大約是因為一些作家藝術家們挖盡了當代生活庫存而致才思有點“枯竭”,於是很自然就想起了那些曾經大紅大紫過的“紅色經典”,開始關起門來走改寫改編的路子,以期一蹴而就,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結果如何呢?當然也不乏成功之作,但就我視野所及,那些經改編之後的作品真是鮮有超過原作的。

那部曾經鬧得沸反盈天的中篇小說《沙家浜》就不用說了,它對“紅色經典”《沙家浜》的解構和對早已牢固樹立在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如阿慶嫂、沙奶奶、郭建光的消解已經犯了“眾怒”——這也使得一些已經開拍的“紅色經典”劇目紛紛下馬,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稱得上是“壞事變成了好事”。就已經熱播過的根據“紅色經典”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小兵張嘎》《紅旗譜》《苦菜花》而言,雖未遇那麼大的麻煩,但批評責難之聲仍然高過讚揚,這是為什麼呢?

我在看過那幾部連續劇之後,一個明顯的感覺也是:比原著差多了!究竟差在哪裏,卻又很難一一說出。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可能是“先入為主”,那些經典劇目留在我們腦海裏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太深了——因為我們初次看它的時候正當年輕,那時“革命”的氣氛又很濃,因此就特別容易為那些英雄形象如少劍波、楊誌榮、朱老忠、林道靜、小兵張嘎們所感動;現在既年紀大,所處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回過頭去再看電視劇中的他們,就很難有當年那樣的激情了。

更何況,以前我們看的電影,最長也不會超過120分鍾,所表現的,可說是一部二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中最精華的部分。現在呢,將它們拉長到二三十集的連續劇,這就像是在一杯濃茶中兌進了一桶自來水,因此無論如何也難喝出原來的味兒來了。

更何況,戲份不夠,還要現編一些故事來湊。比如電視劇中的楊誌榮不僅有妻兒老小,還有了另外的女人——也許這麼編是為了讓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立體”,但那樣的生編硬造不僅令觀眾不快,還讓楊英雄的後人大為不滿,甚至要起而打官司,這就更不值當了。

因此可以說,改編“紅色經典”的成功關鍵在於對那個時代人物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新的創意必須基於對他們的真正理解。反之,以為我們當代人就是比他們更懂得生活,更懂得愛,更懂得生命的價值,然後就讓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也去“懂得愛”,“懂得人性的解放”,並且據此安排情節、增添人物、設計細節,這樣改編出來的“紅色經典”勢必會令上一代人覺得味道不對,不領情;新一代人看了則會覺得有點不倫不類,很搞笑,這就有點吃力不討好了。

所以,改編“紅色經典”,真是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