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重複所謂的標準答案。他認為,對於正處在飛速發展的中國,改革傳統的大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型的人才培養非常重要。此外,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從數量和速度上看都是驚人的。到2005年底,中國的高等學校數為2300餘所,在學的大學生總數已超過2300萬人,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已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提高到21%,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曆史目標。但是,由於大學教學資源的投入不足,高校師資、儀器設備、實習場地、教室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認為,2005年,77.8%的公眾對教育的總體情況“很不滿意”、“不太滿意”。要改變高等教育的現狀,第一,在辦學理念上,強調創新是學校的靈魂和核心競爭力。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增強創新意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工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自主創新上來,把創新意識貫穿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各項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模式和提高發展質量。第二,高校應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係、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營造一種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寬鬆的環境,使學生能靈活的駕馭知識並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第三,教學科研相結合。高校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又是知識創新的源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和科技創新的實踐相聯係。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產出優秀人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產出創新成果。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投資省、效益高。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的成功時指出:這裏沒有任何秘密,斯坦福大學隻是在堅持在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重視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尤其是對研究生的培養,應支持並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這不僅可為我國科技創新培養更多高層次的優秀科研人才,同時還可進一步加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研究生培養方式上,要重視科學研究工作,適當減少課程學習,可將課程學習放在科研過程中去。第四,我們應正確處理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的關係。不僅要重視辦學規模的擴大,而且要重視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的提高;不僅要加大設施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而且要注重保持學校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四、關於高校社會服務觀念淡漠的思考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服務,為構建國家創新體係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高校應成為聯係國家創新政策、縱向科研計劃和企業應用開發與知識傳播中最重要的中間環節。高等學校要利用自身的知識和人才優勢,增強對社會的服務能力和影響力,要重視參與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和企業創新活動。當前,高校社會服務觀念淡漠,忽略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忽略了高校在技術創新中的支撐作用。我國高校的科研體係、課題研究基本上是以專業為主線組織研究開發,與企業所需要的以產品為主線的技術需求存在著較大的距離與偏差。研發體係是以成果、知識為導向,而不是以商品、市場為導向。高校與企業和市場間的橫向聯係很少。高校的科研成果通常以論文、專著的成果發表和專利的注冊為主。高校科研活動通常起始於項目的申請,終止於項目的結束,較少介入到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75%以上都靠科技進步來實現,其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80%。而我國高校每年通過鑒定的科技成果有1萬項左右,目前轉化率僅為10%~15%,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而目前我國的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的技術力量比較薄弱,開發能力不足,而高校具有人才、技術、成果和信息的優勢,這正是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因此,高校應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加強產學研聯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首先,高校科研項目應依據社會需要選題,結合社會需要開發創新,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專利申請。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加強高校科技創新的一係列政策措施,不斷深化改革,推進體製創新,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配製度、獎勵製度,形成有利於科技工作走出校園、成果轉化的用人製度和激勵機製。其次,有條件的高校可興辦以高校為依托的大學科技工業園區,用科研的優勢條件,吸引資金,使研究成果更直接、更迅速的轉化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第三,政府應為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校園、服務社會創造良好的環境。目前我們國家在產學研合作方尚缺乏法律和製度層麵的保障。如果沒有法律和製度的安排,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時比較困難的。
第三篇文化篇 第八章關於高校科技創新體係建設若幹問題的思考(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