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對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這不利於發揮非正式群體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基於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正式群體的成員必須麵對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客觀必然性,認清其積極與消極作用,認真分析研究形成非正式群體的主客觀因素、活動和特征,積極探索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二)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群體大學生中非正式群體形式多樣,性質各異,所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甚至迥然相異,因此,教育者因在深入調查、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區別各種非正式群體的不同性質,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和處理方法。對於積極向上的非正式群體應給與支持和保護,促進健康發展;對待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應堅持正麵引導,強化其積極作用,抑製消極作用,並努力引導其向積極型轉化;對待消極有破壞性的非正式群體,要及時防範,避免產生消極後果。一般可采用教育引導、爭取、改造的對策,對極個別有嚴重破壞行為的,要予以處理或堅決取締。(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要大學生中非正式群體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正式群體的活動不能滿足他們的多層次需要,所以就會另謀出路,而非正式群體正是這種需要滿足的輔助渠道。當然任何高明的正式群體也難以滿足每個學生紛繁複雜的需要,但是至少一點可以努力做到,就是盡量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最大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在群體裏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全麵發揮。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滿足青年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根據大學生的社會環境、心理狀況,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精神和生活健康而充實,把學生的各種正當愛好,情緒納入集體的運行軌道,以不斷增強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注重發揮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作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一般都有其公認的代表、智囊,他們在非正式群體中有著領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這些核心人物有能力強、威信高等特點,其言行舉止往往決定著整個群體的變化發展。因此要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隻要他們有了積極的轉變,就可以影響到其他人,起到“教好一個人,帶好一批人”的教育效果。對此,教育者應善於發現和肯定核心人物的優點長處,給予真誠的關心愛護,激發他們健康向上的精神。同時還需要創設一個有利於調動他們積極性和發揮特長的環境,必要時可授予其合法權力,如擔任學生幹部,使之完全納入正式組織的軌道,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事實證明,核心人物轉變了,整個非正式群體的性質就會隨之變化。在這整個工作中,切忌簡單粗暴,強施壓力,否則就會招致這類群體的不滿和反抗對立。更不宜采用“槍打出頭鳥”、“殺雞給猴看”的辦法,那樣會導致整個非正式群體更加團結,產生破釜沉舟、挺而走險的極端行為。當然,轉化一個核心人物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風順的事情,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每個被轉化的人都可能出現反複的現象,對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足夠耐心和信心。(五)加強班集體建設,依靠集體的力量進行教育一般情況下,學生中若有一個堅強、團結、凝聚性較強的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就相對較少,也難以形成大的影響力。班集體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大學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正式群體。因此,班級內部要加強民主建設,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每個成員都感到在班集體裏學習、生活心情舒暢、關係融洽,產生歸屬感和信服感,才能使那些消極的非正式群體難於滋生。(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育人網絡學生的非正式群體活動不僅隻限於校內、班內,還表現在家庭和社會上,有時他們因懾於學校、老師的威嚴,避開學校,而三五成群地在社會上公開活動,對此僅憑學校和教師的作用往往是不夠的,需要家庭、社會各方麵的相互協調,大力合作,所以要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麵結合的育人網絡,實行全麵的教育管理。這就要求學校要努力爭取家庭和社會各方麵的配合,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創造優良的教育管理條件和環境,通過參觀、訪問、比賽、演出等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麵發揮學生的特長,滿足其心理需要;另一方麵,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接受社會教育和監督,強化優良行為,提高自身素質,在根本上消除消極非正式群體潛在的不良影響,使之向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總之,高校學生中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以人為本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須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待學生非正式群體,不能一概排斥,更不能全盤否定,而應該強化調控機製,善於實施管理和正確加以引導。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仔細觀察、了解、關懷自己的學生,幫助他們矯正交友的誤區,從有害群體中走出來,將其吸引到正式群體的活動中來,從而得到更健康的發展。
第三篇文化篇 第四章高校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及教育對策(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