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想象,我們繼續向坡下走去,懸崖上開出的石路,猶如懸掛在陡峭石壁上,下行數十米後,再沿半壁羊腸小道橫行。路太窄,不時附壁前移;路入石壁裂縫,不得不蹲身爬行,稍一伸腰,就會石頭抵背。聽著腳下雷鳴般的河水,看著深淵般的峽穀,大腦總假設“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多種情景。好在半壁有灌木,前後有行人,稍給自己壯了些膽子。
橫行100餘米來到洞前,洞前幹燥,數墩大石淩亂堆放,沒有水流的痕跡。我們攀石跨過大石墩,斜行下洞,一股涼風襲來,身上的汗水不再冒出。打開鄉裏事先準備的10多盞礦燈,在村民張羽強、張誌剛、張金誌入水抱石鋪路引導下,漸次入洞,回望不見洞口,眼前出現一大廳,廳前是一潭清澈透底的碧水,潭水右前方一個洞穴裏,流出大量白色乳汁。由於水深、洞穴岩壁濕滑,無法越潭而過探看。
從第一個大廳左邊進入第二個大廳,廳內紅、黑、綠、白、黃四布的流痕,形似人像的鍾乳石,吸引我們不停地拍照、留影。大廳盡頭左側石地上,白色的乳汁水鋪散開來,將我們的目光引向源頭石壁,石壁上一道寬約1米高2米多的白色瀑布,呈現眼前,似如豆漿從岩縫中汩汩下淌。
從第二個大廳穿過隻能容納一人匍匐蹲行的通道,進入第三個大廳,紅白黑三色石花似天女散花鋪開,地表鬆軟,地上出現一些很深的小孔。洞內鍾乳石琳琅滿目、顏色形態各異,絢麗多姿,或如手、或似錘、或像男性生殖器,小巧玲瓏;石禽、石獸、石佛、石猴惟妙惟肖;晶瑩剔透的石果、石蘑菇、石葡萄,令人垂涎欲滴。四周仰望,常見白色、黑色、黃色、紅色石幔懸掛四壁。石壁邊,一隻形神兼備,5米多高的企鵝,矗立仰望洞頂。
大廳右邊,似洪水衝刷後留下的深溝,溝裏一條寬在2米以上的紅水河出現在燈光裏,其景十分壯觀。河水不知來處,也不知去向,隻能用佛語自答:“從來處來,向去處去。”蜿蜒向下的水潭裏,波狀田疇間,因水深淺不一,或呈暗紅,或是桔紅,其景如畫。為近景拍照,我攀沿下坎,下坎時,褲衩被撕裂,聽到聲響朋友取笑,隻好自嘲:“剛穿幾年襠襠褲,而今又穿開襠褲了。”蹲在紅河邊,拍照之餘,手捧紅水,排除了紅色是因河底紅石映襯的猜測。手捏紅水下波狀白色埂跡,細軟如泥。來到紅水河上遊左邊,隻見從一個洞穴裏流出的黃色河水,把河床染得一片金黃。進入第四個大廳,裏麵卻是一條沒有任何顏色的暗河,河水與普通的泉水一樣,無色無味。
時間不待,返回洞口,看著村民從洞內用礦泉水瓶分別裝出的紅、白、黃三色水,繼續議論紛紛。一個溶洞居然有5種不同顏色的暗河,真是奇聞!幾條暗河幾乎互不相連,不知道它們從哪裏流來,又流向了何方。如果說紅色和黃色河水與山中的硫鐵礦有關,黑色河水可能與煤礦埋藏區相聯,那麼白色河水則無法解釋,即使其成分都是碳酸鈣,但液態碳酸鈣,我們既沒有從專業書籍上看到過,也未聽說過。
返回縣城,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話,詢問景觀究竟如何,我答,屆時到我博客中去閱讀文圖就知道了,張遠海評價的“美學價值較高,觀賞性強”不虛。有人問,距離遠近。我答也近也遠。說近,是離今後德江到習水縣高速公路互通隻有數公裏,主要景點分布在峽穀周圍,麵積12平方公裏,也就是說,長寬不到4公裏;如果進行開發,建纜車、修棧道、築堤壩,鋪石梯、架吊橋,投資相對不大,遊玩起來很方便,而且一路還可欣賞馬蹄河峽穀、龜山、角口數千梯田、長豐石林、泉口萬畝石林和草場等。說遠,是目前沒有高等級公路,景區也沒有方便的道路,看一個景點,就如一牆之隔的鄰居,從這家去另一家得先下樓後再上樓;如果將這片包括泉口石林在內的地質景觀打造成地質公園,成為旅遊勝地,除了基礎設施建設,更為關鍵的是,專家的進一步探測,領導的進一步認知,眾人的進一步努力,其期本人難以預計。
2010年6月6日鍾應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