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篇 2.德江土家儺堂戲考析(3 / 3)

1. 神話故事:包括開天辟地的傳說,萬物的起源,人類的誕生,三教的形成,甲子的來曆,八卦的根由等。

2. 祭典禮儀:歲時節日,耕收祭祀,圍山漁獵,祖先生逝,迎神廟會,婚嫁壽誕等。

3. 信仰遺俗:占卜、預兆、禁忌、神斷、祈子、求雨、防蟲、祭灶、掃墓以及驅瘟逐疫等。

4. 生產、生活知識:衣食住行的傳承,錢、糧、茶、酒、紙、竹、桑、麻等方麵的典故。

5. 倫理道德:宣揚孝順父母,尊老愛幼,妯娌和睦,以及不貪財好色,不貪婪昧心,不欺壓善良,不大拜小頭等。

這些包羅萬象的內容,都是儺壇儀式中的祭歌去傳承的,因而容易記憶和接受。這些表演均是在土家族人家中堂屋內或院壩中進行的,使土家人倍感親切。這些表演就像一部多姿多彩的土家人的生活風俗畫卷,通過它,我們可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麵貌。儺戲在表演時還要配上富有深厚民族特色的舞蹈,使人更覺得親切熱烈,心曠神怡。

五、儺戲的演出內容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內心期望

德江土家儺堂戲所揭示的生活內容與土家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演出儺堂戲的土老師不懂《心理學》這門課程,但他們卻通過對現實生活的仔細觀察,從土家族人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提煉、總結出了反映土家族人內心期望的演出內容。他們的演出有歌頌勞動人民高貴品質的,有啟迪人們正確為人處事的,有教育人們勤勞致富的,有追問萬物生長根由的,有鞭撻不合理婚姻製度的……都從不同側麵反映了土家族人內心思想、感情和願望。土老師在儺戲演出中,既是導演,又是演員,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廣大土家勞動人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表現了大眾對生產、生活的熱愛。如對酒中的歌唱:

不說此酒猶之可,提起此酒有根生。

正月二月去挖土,三月四月種高粱;

五月六月禾苗長,七月八月摘高粱;

九月重陽造美酒,菊花造酒滿缸香。

造酒不是別一個,造酒原來是杜康;

杜康老師造美酒,不論貧窮家家有。

再如土老師抓住封建社會殘酷統治下的婚姻製度這條主線索,利用儺堂戲無情地揭露批判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製度。《郭老幺借妻回門》這出戲,演的是88歲的胡公倚仗財力,娶16歲的油菜花為妾,18歲的郭老幺新婚妻子剛逝去,媒婆利用胡公貪財,勸誘他出借油菜花陪郭老幺回門去。胡公見利忘情,欣然應允,結果弄假成真,油菜花一去不複返,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講,這都合情合理,對胡公是罪有應得,對油菜花是物歸其類,對郭老幺是天賜良緣,可胡公卻仗勢告到衙門。縣官在審問中拍案大怒:“哪有耄耋之年娶16歲少女,明明是看中了郭老幺之妻,想老牛吃嫩草,混賬,滾!”人們在大笑之餘,並不去思考戲劇的邏輯推斷的錯誤和責怪縣官的糊塗,而是錯案不錯,大快人心。縣官以邏輯推理斷案的錯誤,正是對封建婚姻的有力嘲諷。

六、對德江土家儺堂戲的認識與思考

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先輩們不僅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主體的燦若星群的古代文明,而且廣大的各民族勞動人民還在他們長期日積月累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了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化,德江的土家儺堂戲就是這文藝百花叢中的一朵,等待人們去發掘、研究。

德江儺堂戲,在以前由於它的原始、純樸、宗教色彩等因素,常常為人們所忽視,不齒。其實正是這些現象,經過千百年來的積澱,形成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意識和心理特征。這些特征由於舊社會封建製度的製約,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被融化在師牌飄忽,牛角嘶鳴的儺祭祀之中,但就其儺堂戲本身來講,它反映土家人民的生活願望的內涵卻是博大精深的,在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戲劇方麵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

儺堂戲同時作為一種宗教文化現象,在演出中也存在著一些鬼神迷信因素,諸如利用禱神歌曲去祈福消災,利用咒語歌曲去驅鬼治病,利用小祭歌曲判斷吉凶,利用占卜歌曲去預測年旱豐歉等,這些無疑是荒誕不經的,但需要看到這附於宗教迷信的戲劇,絕不等於宗教迷信本身。由於它的曆史性和人民性,其中必然蘊含著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東西,到現在為止,有關報道德江儺堂戲情況的文章已經被翻譯成英、俄、德、日、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等多種文字傳遍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得到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戲劇專家和曆史學家的青睞,因此,我們絕不能簡單地將其當作糟粕而加以否定。它好比埋在汙泥裏的瑰寶,我們不能因為沾染了汙泥而摒棄瑰寶,也不能讓瑰寶被汙泥所玷汙。這種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總是精華與糟粕相混,進步與保守並存,二者截然分開,涇渭分明的情況是少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對待。

德江的儺堂戲現共有131壇,土老師700餘人,是名副其實的“儺堂戲之鄉”。近年來德江的儺堂戲得到了國家文化部、民委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保護、扶持、研究的力度與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我們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在不久的將來德江土家族儺堂戲會以它那古樸生動的土家風範在戲劇之林獨樹一幟,發揚光大。

注:

1. 此文參考書目有:《德江文史》《德江儺堂戲》《儺堂韻》《人類學》《民族學》等。

2. 儺堂戲的傳說和戲劇劇情部分一方麵是觀看張金遼、勾天祿、石文華等儺法師現場演出得到,另一方麵是堂叔伯公張羽朋先生傳承給父親張德軒進而得知。

(此文原載《銅仁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3期,2010年6月對部分章節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