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嶺剪刀峽 白龍嶺剪刀峽位於烏龜坡與楓香溪會議會址的中間,距會址有0.75公裏。傳說白龍嶺是被困在四麵坡內“九龍”中最具活力的白龍,由於它不甘寂寞和壓抑,率先伸出龍頭,逃離龍宮,但終因腰圍太大出逃困難,在它正伸出頭部時,被龍王發現,龍王在氣極中,一把掐住了白龍“三寸”,用力一刀,將白龍的頭劈成兩半,白龍流著淚水,從此不能動彈。而那長流不息的淚水在這裏形成了500多平方米的龍潭,現今的白龍崖就是白龍的化身。剪刀峽就是白龍的頭被刀劈的縮影。整個剪刀峽高150餘米,寬1米多。如果峽中探險,可依兩壁攀登而上,到了山頂,再往白龍的“三寸”處望去,留給人們的不是興奮和快樂,而是悲哀和長歎。
毛家壩小河流域漂流 毛家壩小河流域發源於沿河的耳當溪,緩緩地流經毛家壩,再穿過楓香鋪,流向楓香溪。其河水清澈透明,漂流是有驚無險。在毛家壩上遊的耳當溪一帶,既有桂林山水之秀,下遊楓香溪又有江南水鄉之色,其中還可一覽“雙坑”之奇,“四河溝”之秀,“大洞溝”之險,錯落有序的兩岸青山,盡收眼底。如果泛舟其間,再唱起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歌謠:“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置身於此地,那確實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樂事。
風土人情,飲食文化
楓香溪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這裏的風土人情濃鬱,尤以土家錢杆舞、薅秧歌、土家情歌對唱最為有趣。除此之外,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儺戲,在這裏也享有盛譽,挖掘潛力極大。楓香溪人民的飲食文化也別具一格,其鼎罐飯、熬熬茶、手擀麥麵條、蕎麵條、苦蕎粑和菜豆花、渣豆腐、魔芋豆腐等是這裏的傳統飲食。鼎罐飯吃起來口感良好,香味迷人,熬熬茶除香味迷人外,還具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且老幼皆宜。
銅鼓衙大佛寺
銅鼓衙大佛寺,人稱銅鼓衙大總管。這裏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相傳,在很早以前,以銅鼓衙為中心的千百公裏範圍內,年年幹旱,顆粒無收,加之瘧疾猖獗,百姓們被迫顛沛流離,遠走他鄉。一天,一對真命兄妹路過此地,自稱是從天而下的儺公和儺母,見此情況他們不願再回天庭,要留在人間拯救這方百姓。他們許下諾言,隻要將其真身雕塑於此,可保佑這方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吉祥平安。於是,當地百姓迅速砍來最大的兩棵烏桕樹,照著這對真命兄妹的模樣,幾板斧便雕成了現在的儺公和儺母。當砍下最後一板斧的時候,頓時,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人們捧著雨水,流著淚水,感謝上蒼的賜予。從此,人們為了懷念這對真命兄妹,把每年的7月15日定為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湘、鄂、川、黔、渝邊區,成千上萬的百姓,抬豬趕羊,紛紛來這裏朝山拜佛。當然,有的是為了祈求早生貴子,有的是祈求解除病魔,但更多的還是一種對儺公和儺母的敬畏,儺戲也應運而生,在這裏開花,發芽,壯大,傳遍了大江南北及東南亞地區。這裏也成了儺戲的故鄉。難怪乎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紛紛來這裏觀光考察。
人文生態獨一無二
生態環境是今後旅遊的主題,很可能也是恒久的經濟和發展的主題。不論就人文景觀而言,還是就自然生態來說,楓香溪都是獨一無二。且54000餘畝的大山森林內野生動物繁多。經過無數實地考察的人士讚歎楓香溪的神奇,同時,也一致批評楓香溪的封閉。共同的感受是,楓香溪的風光之美大大超出了原來聽說和所預料的。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軍事家、旅遊者留下大量的文字,記述和讚揚楓香溪的風土人情。已故的賀老總和健在的廖漢生副委員長以及陳靖老將軍都曾有詩文和題詞,高度評價楓香溪山川的雄、奇、險、秀,定會成為貴州“公園省”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原載2010年4月《銅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