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先傳一口泉,並無花木豔堤邊,
天生翠柳隨風舞,地伏真龍衛水源。
大旱重重流照樣,洪水滔滔不泛渾,
多年積累烏金土,惹動垂柳堡上存。
古代詩人張羽生由四川進入中原,在楓香溪一宿,目睹此景,也曾題詩讚道:
此地柔柔實若虛,翠柳棵棵挺垂堤,
一棵一動棵棵動,孤鳥孤啼鳥鳥啼。
猛踏動泥泥動柳,吼聲驚柳柳驚泥,
遊覽到此今何在,怎不在此獻一詩。
當年賀老總在此垂釣時,也親搖此樹,為之讚歎不已。
三洞橋 三洞橋坐落於玉阡溝、躲兵洞風景名勝區與楓香鋪民族村寨的結合部。它建造於清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該橋係石拱型,長40餘米,寬約6米,共三洞石拱連成一橋,現今保存完好。該橋的建設,極大地方便了沿河兩岸各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傳說這裏原來有薑、王二姓人家,姓薑的發財,姓王的發人。姓薑的人家請客,用銀元來墊桌子腳,以顯示富有,而姓王的人家請客,則用娃娃人頭來墊桌子腳,以顯示人多。薑姓人家為了遏製王姓人家發人,請了陰陽先生看風水,意在此修三洞橋來吃王姓人家,而王姓人家知道緣由後,又請了陰陽先生在當門四河溝的一個岩阡裏修了一座廟(文革時被當作“四舊”拆除),意在遏製薑姓人家發財。由於時間推移,現在薑姓人家已人煙絕跡,留下給後人的就隻有現今還保存完好的“三洞橋”。
花花墳 花花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民國時期,墳中葬有當地財主覃茂鬆的父親——覃仁澤。
覃茂鬆在民國時期任西南禁煙總督和貴州省財政廳廳長等職,後因查禁何應欽之父販賣鴉片一事,被時任國防部長的何應欽所害。當年,為建造墳墓,調集能工巧匠100人,整整花了3年時間,進行精雕細刻,其工藝十分考究、精湛,題詞書畫非同一般,各種石獅、石龍門、石牌坊、石火盆、石碓、石磨、石雙龍等惟妙惟肖。每年的正月初一、十五,人們不約而同蜂擁而至,紛紛來這裏觀光助興。
民居和古街 (1)民居:在楓溪,民居四合院較多,現今保存完好的有黃家四合院,坨裏古巷道(紅三軍參謀部駐址),王家四合院(紅三軍司令部駐址)。大部分民居係小青瓦屋麵,木結構建築,遠看是一幅古樸的民居,近看似一幅雕工精湛的畫廊。(2)新老二街的古街建設:新街是紅三軍醫院駐地,老街則是賀龍軍長的女兒賀捷生出生的地方。新老二街的建築都是上排依山而建,下排呈清一色的土家吊腳樓建築。臨街麵較窄,街麵全為石板路,現今保存較好。
自然景觀
四麵坡 據傳,自南宋以來,楓香溪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裏古營盤式的戰鬥遺址較多,尤以楓香溪的“四麵坡營盤”現今保存完好,其城牆、龍門、石碓、瓦片還依稀可見。隻要登上營盤看城牆,當年硝煙彌漫的戰場,好似曆曆在目。四麵坡,山體龐大,傲然挺拔在平地中央,因四麵都是坡地而得名。在當地有“好個四麵坡,九龍共一窩,誰家葬著九龍口,十個兒子九登科”的傳說。因而,古往今來,當地一代一代的人們總是不斷地在四麵坡為其年邁的老人尋找墓地。隻要登上四麵坡頂,舉目一望,整個楓香溪盡收眼底。如果再留神遠眺,上可看譙家鋪,下可看印江城,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站在坡頂,如果再細心觀察,在“四麵坡”的兩端,有大小各異的九個山頭,一是馬鞍山,二是白龍嶺,三是銳角嶺,四是將軍塔,五是公主墳,六是台灣島,七是玉阡嶺,八是紀念塔,九是和尚嶺。傳說,這九個山頭便是四麵坡上“九龍”頭的化身。
烏龜坡 烏龜坡是大自然賜予的自然奇觀,它坐落於離楓香溪會議會址1公裏的羅家灣。這裏山清水秀,樹木蔥蘢,終年泉水潺潺,泉水涼意襲人。在緊靠泉水的旁邊,有一塊方圓200平方米,1.5尺厚的大石板依山而傍,石板上整齊有序的坑坑窪窪中,如有人用手輕輕一敲,便可敲出酷似烏龜形狀的小石頭。這種小寶石,天天敲,年年敲,總是敲不盡,取不完,像是年年生長,年年發育似的。難怪當年省直有關部門專家,學者來此考察,至今也還未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隻是指出:這是難得的自然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