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篇 12.瘋狂與野性的炸龍民俗
吳 華
德江炸龍民俗從何時伊始,吾沒有過多的考證,據說與德江的祭拜活動有關。“炸龍燈”是德江土家族過年特有的求雨祭祀活動,後來逐漸轉變為過年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過後人們就開始陸續對“龍燈”的精心設計編製,製作完畢以後待正月初十左右就可以“出燈”了,晚上“龍燈”會帶著祝福和獨有的靈性來到每家每戶,主人一般會給神龍祭品,或是插上幾炷香、燒幾張紙錢,或是塞一些錢給玩龍燈的人,錢的多少他們是不會計較的,以表達主人對神龍的供奉,甚至還要說上幾句祝福主人的話:花好月圓人長久,這家主人年年有。情意濃濃鬧元宵,主人熱情把龍招。希望主人來年有好的兆頭和運程。
德江舞龍炸龍民俗是一種與儺戲淵源有關聯的一種神秘文化與野性文化的交融。儺戲淵源於商周時期方相氏驅鬼祭祀的一種活動,是一種佩戴麵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動。《周禮?夏官》載:“仲秋之月,天予乃儺,以達秋氣……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以送寒氣。”這裏的寒氣,據我的理解認為是一種妖氣、邪氣,“儺”作為一種宗教禮儀活動,其功能是驅逐一種可化為“厲鬼”的“大陵積屍之氣”,也就是說人死後會回到自己民族的圖騰那兒去。這樣一來,儺舞和炸龍習俗就不謀而合了。炸龍是土家族祈福、求雨、驅邪、圖利的一種瘋狂與野性的民俗活動,而這種炸龍活動惟德江獨有,其他地方炸龍有所不及。
這種炸龍民俗是德江每年元宵節都要舉行的活動,也是德江一年中最有看頭的野性文化風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元宵節也稱燈節,關於燈節的起源,民間眾說紛紜,有的傳說是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說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才可成婚。於是,隋煬帝令京城四周百姓到正月十五晚每戶點燃燈火,違令者斬。結果那天,果不如此,妹妹視之,以為真,投江自戕。為了紀念這個不願受淩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都燃起了燈火。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籠、燈樓和燈樹,唐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扭秧歌、打腰鼓等傳統民俗表演活動。關於龍的美麗傳說似乎總是有許許多多的版本,可你見過德江的舞龍和炸龍嗎?如果你不是親眼目睹,絕對不會相信德江炸龍這一瘋狂與野性的民俗。
其實,我小時候,是不知道這一民俗活動的,因為每一年過元宵節,我都不在德江縣城,鄉下的元宵顯得有些冷清,不像城市的繁華與熱鬧。而我現在居住的地方正是在德江縣城的中央。我有幸目睹了德江市民的舞龍炸龍活動,炸龍早已成為一種春節鐵定的民俗。每年的正月初九,縣城的燈會已經開始了,各條街的龍逐一竄到街上,隨著鏗鏘的鑼鼓聲從遠處傳來,一條條的遊龍飛奔過來,人群不禁會有人驚呼“龍來了,龍來了”。這僅僅是德江炸龍的一個序幕,還沒有真正的開始。
德江舞龍炸龍,有大龍、中龍、小龍,女龍之分,而女龍隻是作為舞龍的一種形式,並沒有真正的去炸,要是也向其他的龍那樣,隊員脫去外衣,恐怕德江的看點那就真是不在炸龍上,原始古樸,加之女龍的野性和瘋狂那才是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這樣恐怕真的要炸到世界各國,名聲也會威震寰宇。每年正月十五兩點鍾以後,各街小巷的龍就準備出發。舞龍可以說是一種勇敢者的遊戲,舞龍炸龍者從舞動龍的那一刻起,分分秒秒進入了一種瘋狂的角色,他們在出龍之前,都要喝幾杯酒,直待喝到二麻二麻(二麻二麻,方言:喝到半醉)為止,為了盡量讓鞭炮炸,每一條龍基本上是不能停的,鞭炮在頭上炸響,任憑鞭炮在龍身上炸開,一點沒有躲閃的意思,扭擺中還保持著龍的舞動,即使是替換人員也是在瞬間完成的。龍不停地演繹著完美的表演,炸龍者不停地把一串串,一箱箱的鞭炮從四麵八方向龍身炸開去。最猛烈的時候,鞭炮聲震耳欲聾,舞龍的地方隻見電光四射,煙霧升騰,滿街根本看不見人麵,隻有那條條若隱若現翻騰的龍骨架。鞭炮越猛烈舞龍人就越狂野,龍的神靈就越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