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呼倫貝爾的文化特色 (3)(2 / 2)

應該說,經過幾興幾榮的曆練,林區文化人更加成熟,作品也更有深度。除走出林區外的一些文化名人外,林區經濟繁榮時期的文藝活躍分子進入中年成為這一時期的中堅力量。正是由於有這樣一批文化人為代表的引領,林區文學藝術才得以興旺繁榮。非常令林區文化人驕傲的是,劉振國代表林區參加了全國第七屆文代會和第六屆作代會,這是十分難得的榮譽和驕傲。文藝評論人士認為,他給予林區文學活動的貢獻比他個人創作的收獲更為重要。在此前後林區恢複了文聯和作協等協會,積極工作,停滯多年的文聯開始運轉,組織作品研討會,開展係列文藝活動,一段時間以來,林區文氣很旺。幾年來先後有全國作協副主席,知名作家詩人,如雷抒雁、畢淑敏、陸天鳴等到林區采風,與林區作者見麵,座談交流。

非常值得文化人銘記的是,劉振國在任林管局黨委宣傳部長、副書記期間,主持啟動了多屆“林海藝術節”,聲勢規模很大,推進了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林海藝術節”是林區宣傳文化戰線為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建設民族文化大區戰略而組織的一項重要活動。從1997年至2006年,內蒙古森工集團(林管局)已成功舉辦了5屆"林海藝術節"。通過文藝彙演、大型團體操表演、職工運動會、演講賽、書法美術繪畫攝影藝術展、曲藝歌舞、文學筆會等多種寓教於樂的表現形式,集中展示林區底蘊豐厚的曆史文化,蓬勃發展的生態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森工企業文化。這種群眾積極參與的文化活動方式,豐富了林區的文化生活,促進了林區的文化建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社會影響。通過藝術節的舉辦,許多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得到了推廣,許多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得到了鍛煉,“林海藝術節”已經成為備受林區人喜愛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形成了林區精神文明的文化品牌。2006年段英部長主編《走上高高的興安嶺》出版,形象地宣傳了林區人文景觀。

由於中央對於民族文化建設發展戰略的逐步確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尤其是林管局所在地牙克石市委、政府對打造森林文化城市高度關切,市委宣傳部霍保煜部長在任期間,在2007年以呼倫貝爾市兩個文明現場會在牙克石召開為契機,協調大興安嶺林業文工團和牙克石市烏蘭牧騎,成功策劃演出了一台頗具特色的森林文化專場歌舞,受到好評。設計出版了“大興安嶺這本厚厚的書”和藝術光碟。文藝刊物《興安杜鵑》創刊,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文藝家和愛好者;《賞興安杜鵑

說森林文化》采風活動、作品研討會和文學筆會、林城文化長廊、《致敬祖國大興安嶺》相繼推出;文學藝術政府獎同步跟進。《興安史話》如期問世,《上興安》納入創作視野。

但是也應看到,由於文學藝術創作屬於個體行為,林區的文學組織——完全意義上的規劃、協調、服務,還僅僅處在初始階段,文藝創作猶如散兵遊勇,各自為戰。文人相輕的痼疾還沒有徹底根除,影響創作和交流。從整體上說,林區不乏創作隊伍,缺少的是象劉振國、霍寶煜這樣的文藝活動家的鼓動、引領、溝通和服務。若能點燃起每個有文學藝術創作者心中的星星火花,難道還不能燃起林區文學藝術的燎原之火嗎?

掃描以森工之都為中心的林區60年文學藝術碩果,數典文壇家珍,有欣慰振奮之感慨;也有破網拉魚,遺漏不足之缺憾。期待不久的將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和森工之都牙克石市文學藝術百花園,將會有更加多彩亮麗的風景。